我没有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但是我对胡同的印象多是美好和感叹。我知道公共厕所曾经脏得不想被提及,但是现在好多了;我也知道小卖部卖冷饮的老大爷,他的工作还有就是为下班回来的儿子看住一个停车位。北京的胡同里收纳了很多小饭馆、小棋牌师、小台球厅,还有小发廊,它们和那些高尚社区里的商铺又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一些是传统的,一些看似高级。
作为一个外来者,我不应该一上来就抒发自己对胡同的情怀,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北京居住群落,感情二字似乎比专家的话要更有同情心?最近“东四八条”的事情引起了巨大的讨论,无论是身边的媒体从业人员,还是热门博客,大部分人的观点还是希望可以保留下来,而不是一拆到底。看了大量的媒体报道和网友暴料的王教授的“裙带关系”,对于胡同应不应该拆的问题,我想还是花更多的钱来修缮吧。我们不妨想想上海和广州,那些老建筑如今已经没有人居住了,上海的小洋楼因为其美观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和欧洲小镇的老建筑一样的宝贝,而广州的老楼房则直接被改造成了商业用地,而北京的胡同呢,只能怪它们太隐蔽了,也没有通畅的交通,于是日积月累,全成了死地。
建筑师朱锫说胡同的伟大在于它完全保护了人们的生活,从大路到每家每院的惟一通路就是胡同。它们是小,也同时意味着安全,当人们关闭上自己房门,这里就像一个在古城中隐藏了几百年的迷宫一样,让人塌陷于此。胡同是北京最市井的地方,为了可以适应现代化的文明,它需要更宽一点,更干净一点,更迷人一些,有些人是不是想它也散发出一种外滩一样的迷人调调。事实上这些胡同就是普通北京人居住和生活的社区和空间,他们关心的是当自己慢慢富足起来了,如何搬出胡同,让这些旧的道路不再成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而成为其他功能的建筑。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军在他的文章里说:“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面,北京市的政策、法规已趋于系统,甚至还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可是,老城区仍在消逝之中。从南池子、南长街、鲜鱼口、大栅栏,再到现在的东四八条,保护区内的工程仍未走出大拆大建或房地产开发的老路,成片成片未被划入保护区内的胡同更是被轻易地推倒。”相信当一座伟大的城市想要改头换面之时,推倒重建一定不是惟一的方法,有谁还记得在物资并不富裕的年代里,我们的妈妈是如何巧妙地把旧衫变成套袖和背心,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的。
当北京革命性地只留下了最后一条胡同之时,人们会问这里还是北京吗?横平竖直的“北”字已经不再是四条胡同连接着一条马路,而“京”字也越看越不像天坛或者紫禁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