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节前夕,发生在我国南方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让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截至2月25日,雪灾已造成人民币1516.5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5年前SARS带来人民币1278.6亿元的损害。直到今天,雪灾的“余威”并没有完全消除。 灾难的背后,人们开始反思。国内的宣传报道把这次灾害归结为异常的、偶然性气候现象——因为这次雪灾被称为50年一遇。 其实这是错误的,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如果以此心态处理,那么早晚我们还会吃大亏。 雪灾暴露的是管理问题 有效的企业管理者应该辨明问题的性质:是经常发生的问题,还是偶然的例外?如果是经常发生的问题,就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规则、解决方案来根治;而如果是偶然发生的例外,则按情况个别处置也就可以了。因此,对问题性质的判断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核心。 如果我们翻开管理学大师德鲁克1966年的经典之作《卓有成效管理者》,那么就会发现,其实早在40多年前对此类问题就已经有所论述了——这些重大自然灾害都是看似偶然,实际却是“经常性问题”,由此需要经常性的制度、规则、解决方案、防范措施等等。但是中国人没有认真学习这些看似枯燥、实则大有用途的管理学理论,政界是如此,企业也好不到哪儿去。 管理学理论是值大钱的,是能挽救生命的。 如果之前我们能够有更充分的重大灾害准备,那么结局不至于如此悲惨;如果在事件发生后,我们应对的更为充分及时,那么损失会更小些。如果说这两个“如果”已经不可追溯,那么第三个“如果”还有实现的可能,那就是“如果我们的政府、企业界能够从这次惨痛的教训里获得灾害管理、决策管理、问题解决能力,那么我们的损失就没有白费,我们在将来可以减少和挽回几倍于此的损失,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在这次雪灾的重大损失警钟之下,让我们来深入分享德鲁克大师的洞见。 管理者应假定“灾害”经常发生 显然,同以往的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相比,这次雪灾暴露出的问题同样是多重性的。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些事情总是在人们出乎意料时发生,却每次都能给人们带来巨大打击呢?那是因为对于此类并不频繁发生的“经常性问题”缺乏应有的防范机制、应急机制,吃大亏是早就注定了的。 同样,在企业里,很多时候,面临突然发生的事件时,决策者往往会显得举止失措、手忙脚乱,事后则将其定为“偶然”发生的突发事件。这样的行为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并没有分析其背后真正的原因。 例如,对一家手机制造商而言,其每月采购的设备可能多达上千件,因此当在采购、库存、物流等任一环节出现失误时,就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管理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制度来规避类似的问题的再次发生。 当然,这样的显性和通常的问题大家更容易看出来其经常性特点,但还有一种问题是相当迷惑管理者的,我们需要自问:这究竟是一次“真正的偶然事件”,还是一项“经常性事件的首次发生”。这样的问题则未必能看的清楚,因此往往导致防范不充分、应对很慌乱。 例如类似于发生在南方的雪灾这样的事情,尽管其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但是当外部的各种因素都具备了后,其还会再次发生,因此其属于偶然发生的经常性事件,甚至是“经常性事件的首次发生”。其实,“50年一遇”的提法也从侧面告诉大家了这是一件“经常性事件”,经常性不是指天天发生,而是指一定会发生,但是频率未必高。这场自然灾害早晚是一定会遇到的,有人在强调“50年”,而真正的优秀管理者在关注“遇”。 决策管理者如果因为误将经常发生的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然发生问题,那必将再次遭遇类似的打击,其结果必将是失败与无效。 优秀的管理人碰到问题,应首先假定该问题是经常发生的,要意识到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背后,还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要找出真正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解决表面现象上。即使问题确实是偶然发生的,有经验的管理者也要先怀疑这是不是另一项新的经常问题的首次出现。当然,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想一下子认清问题是经常性的还是偶然性,也并非易事。此时,则需要管理者从宏观层面考虑问题,而不是仅仅只将眼光局限在事物的某个方面。 例如,一个公司的中层干部整体素质都还不错,但就是执行力做不到位,让整个企业的效率不是很高,此时,管理者应该分析为什么执行力不到位的原因,是公司的企业文化不健康,还是公司销售政策的激励性不够,还是培训体系不到位导致缺乏相应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将某一两位主管解聘,来促使其他的主管们做好执行力。 重大事件是企业拉大差距的时候 辨别是“经常性问题”,还是“偶然性问题”,关键在于这个问题能否找到长期的解决之道。针对“偶然性问题”可以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针对“经常性问题”,则应该建立原理、原则来根治,也就是要建立起一套规则、制度来防范与应对。 四平八稳时看不出企业的功力,就是在遇到大事要事时才能看出企业能力的差别,企业怎么应对难题与危机、企业怎样防范危机出现等等,就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管理内功。 在灾害与事故面前,有的企业这次吃亏了下次还躲不了,有的企业能够吃一堑,长一智,而少数优秀的企业却能够免于受伤,这里不排除运气的成分,但相信更多地源自于对经常性问题与偶然性问题的深刻理解与有效应对。因此,在重大事件来临时,有的企业就一蹶不振了,但有的企业却能平安度过,甚至能借机拉大差距,赢得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