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赵红梅 胡蓉萍 “我渴望回国。”3月26日北京时间23:15分,AceCheng在大洋彼岸的曼哈顿中城区的一座摩天大楼通过MSN对记者说。
“本来这个时候,我应该超级忙碌,但现在闲了下来,同事们现在都草木皆兵,工作之余还要考虑饭碗朝不保夕,我突然厌倦了所谓在世界金融的枢纽和心脏的生活,很想回到国内。”AceCheng在华尔街顶尖投行任职,主要负责繁忙交易背后的分析研究工作,并设计交易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
2007年年底,华尔街的冬天分外寒冷,次贷危机席卷一个又一个金融巨头,在一片风声鹤唳中,岌岌可危之中,裁员风潮正在席卷华尔街和纽约市区那些高耸的写字楼。
“我并不担心自己会失去饭碗,但是看着一个个部门被裁掉或关门,那种日暮西山的滋味不好受。”AceCheng所在的公司几个月前就已关闭其次贷业务部门,裁员1200人,看着不少拿着遣散费的前同事各奔东西,AceCheng一边庆幸,一边开始寻觅回国的机会。
Acechen,拿到美国绿卡的北京人,北大金融系本科毕业后,直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金融工程学,毕业后进了全球顶尖的投行从事衍生交易项目的分析工作,转眼离开中国已经8年。
让AceCheng最为遗憾的是,因为出差,去年10月中金公司在靠近华尔街的丽兹-卡尔顿酒店的招聘没能赶上。
“11月时就已经给中投公司和中金公司分别投了简历,还在托好几个猎头寻觅国内机会,但现在还在等待。听说中投、中金竞争相当激烈,即使去不了这两家,或者其他机构也成。薪水可以比这边低30-40%。”AceCheng说,“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现在机会最多。”
华尔街风声鹤唳
AceCheng说自己在2007年下半年就充分嗅到了华尔街低迷和衰败的气味了。
“7月的有一天,我还在OFFICE忙得晕头转向时,几家评级公司同时下调了1000多只按揭贷款抵押债权的评级,当时,我的商业贷款公司开始停业,尽管政府没有提前预警次贷风险,但我已预感大事不妙了。当时就把持有的股票全部清空了。”
8月,贝尔斯通公司宣布暂停赎回3只按揭贷款对冲基金,当日道琼斯指数暴跌343点。两周后,美联储宣布将贴现率降低0.5个百分点救市,提振不久的股市又在花旗、美林等巨头公布亏损的财务报告及系列经济数据公布后一蹶不振。
“从那两个月起,我周围的同事开始陆续减少,先从抵押贷款业务部门再到固定收益的交易、证券化、自产管理和投资银行部门,起初是几个人不见了,后来是一个一个部门集体遣散,不少同事再没露面,这种状态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看看贝尔斯登……”AceCheng告诉记者。
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去年7月到12月,华尔街共有1.7万个工作岗位被裁掉。
3月1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低价收购。
“贝尔斯登在全球的员工约14000多名,可能留下的不到1/3,有几个朋友应该去摩根大通,但是他们手上的股权缩水的利害,真可谓道不尽的功名一场空。”
管理人才猎头公司Challenge,Gary&Christmas12月初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次级债风暴的打击,今年前11个月,美国金融业总共裁员14.6万人,是去年的三倍,打破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裁减12万个金融业职位的历史纪录。
AceCheng说,这场危机只是他想回国的一个理由,“进入华尔街,有一些华人几年就能升为VicePresi-dent(部门副总裁),但想做到Man-agingDirector非常难。文化背景的差别,想要完全融入那个圈子,隔膜无处不在。就像是透明的天花板。”
“父母年岁也大了,我又是独子,我必须回去。”
3月27日,有市场传言,Acechen所在公司可能会遭遇类似于贝尔斯登的几乎破产命运,当日公司股价大跌8.9%,报38.71美元。
“有两个猎头已与我取得联系,一家是券商投行部,另一家是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我还在考虑之中,最快打算,我们7月可在北京见面。”Acechen在MSN上打出了张笑脸。
“回到中国去”
刘超(化名)已坐在荷兰银行梵高贵宾理财中心的办公室了,两个月前,他还在新西兰ANZ银行工作,“国外的生活很多时候要面对没有认同感、发展空间的瓶颈,回国发展会更好,所获得的社会尊重和社会认同是不一样的,目前国内薪酬水平不低了,也足以保证很好的生活质量,所以我选择回来。”
和AceCheng一样,刘超也认为,“中国增长”正持续地散发独特的魅力,对金融投资人才更有着难言的吸引力。
“我周围不少朋友在海外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两年也不少人回国,或作PE或者创业居多。”
全球最大咨询公司之一科尔尼日前发布 《2007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调研报告指出,中国又一次高居外国投资信心指数榜首。
华尔街纷纷裁员,部分资赋优良的机构正利用机会发展自己的业务和挑选顶尖人才,这期间会不会给抱怨缺乏有海外实战经验的金融人才的中资机构吸纳海外人才的解渴良机?
显然不少机构已意识到这个机遇,中投、中金的海外招贤令吸引了众多眼光,包括长城、长信、国泰、兴业、广发、大成、建信、信达澳银、上投摩根在内的多家公司纷纷面向国内外招聘QDII、转户理财、基金经理、投研人员等各色人才。
“拥有海外金融机构工作背景,熟悉国内外金融知识的经验,精通国内金融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才是最为匮乏的,也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的。”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人士表示。
中金董事总经理韩巍强表示:我们其实从来没有停止过国外的招聘,但是去年是第一次公开招聘,正好碰到美国次债危机之前,时机不错,可能有些人已经感到了危机,竞争激励,确实我们需要这些在华尔街有过经验的、并带给我们更好的经验,产品和风控经验的人才。
中信证券人士也表示,从一年前开始,我们机构已有各大外资机构跳过来的人才了。
某资产管理公司中层人士表示,这显然是一个吸收国外优秀人才的机会,但是很多国内金融机构的高层仍然没有战略眼光,没有人去挖掘这方面的资源,有些甚至仍然在流失,有些觉得我接收你华尔街裁员下来的人还是收容你了。
一位曾在瑞信、美林、巴克莱任职的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华尔街的高端人才肯定是自己立山头做事了,他们不会来投奔中国金融机构。中低端的人才有一部分会回流,但是彻底回国进国内金融机构工作的应该不会太多。比如中国很多银行的QDII业务就是外包给欧美公司的,那么这部分公司中就有很多人目前是受到次债影响跳槽的。但金融人才的回流是大势所趋。”
刘超告诉记者,目前中资金融机构在薪酬、环境吸引上还有一定差距,有些机构依然摆脱不了官僚、关系风,这也是阻止人才回流的障碍。其次,国内的个人所得税制相对较高也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