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勇 申兴 赵娟 王玉 在不久前闭幕的 “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对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出售交易数据且收费不合理提出质疑,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上交所市场监察部的相关人士认为,“焦点就在于监管者出售了被监管者的‘隐私’”。上交所为什么要出售被监管者的“隐私”?“隐私”是如何被出售的?是服务投资者还是利益驱使?本报记者开展了详细调查。
07年收入超亿元
事实上,这场争议的核心是一款盘后交易统计产品,上交所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下称上证信息)给它冠以品牌——TopView(又被称为赢富)。而正是这个TopView,让部分基金和保险公司“深感不快”。
据上证信息官方网站的介绍,TopView揭示了交易分布和多空力量在热点个股上的争夺状况,揭示场内资金流动、交易者投资动向等信息。
记者发现,通过TopView能看到每一只股票在过去某一个交易日中的买、卖总量排名前十位的席位代码,其中代表基金的以G开头和代表保险等机构的以T开头的席位代码成为该软件购买者最关注的信息。依北京某证券咨询机构的人士的说法,通过该软件“投资者能更好地判断其他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意图”。
虽然席位代码未直接对应具体哪家机构,但通过一段时间与交易所公开信息的对照,这些席位代码便很快被部分软件使用者——“对号入座”,基金、保险等机构的操作几乎完全被暴露。
也正是因其如此“有用”的效用,知情人士介绍,在这款产品面世短短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相关产业链的销售金额就已经接近十亿元,而这条产业链的源头则控制在上证信息手上。
据本报记者从特殊渠道的了解,上证信息2007年通过出售数据获得的收入达到2-3亿元间,“这些收入里大部分是来自TopView产品。”
2003年1月,上交所出资1.5亿元设立了上证信息,是年12月24日,上交所就授权上证信息为其证券信息的独家全权经营机构,收回了之前所有对其他有关机构的经营授权。
2004年12月12日,上证信息着手对庞杂的证券交易原始信息进行增值加工、整合包装,2005年底,中国证券业数据最庞大、内容最完整的上交所数据仓库二期工程落成。当时上证信息董事长赵小平曾
本报表示:“信息运营将是上交所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上证还将继续加大对数据库的建设。”
深圳证券交易所 (下称深交所)方面,1998年6月12日深交所授权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下称深证信息)为其证券信息的独家全权经营机构,而深证信息也在近几年开始了对证券信息的整理。
不过,最先开始市场运作的还是上证信息。
据了解,上证信息下设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两个业务部门,其中静态信息业务部目前主要经营的就是TopView产品,而动态信息业务部则主要经营Level-2行情系统,此系统实际就是一种在已有的免费证券交易行情系统基础上增加了增值内容的商业版行情系统,于2006年7月20日上线运行。
对于 TopView的运营,上证信息并不直接面对客户,而是采取授权经营也就是代理制度,但对代理商的要求十分严格,其中一个代理的前提为申请者必须是Level-2授权经营商且保有Level-2用户数在4000以上。
上述接近上证信息的人士表示:“这样要求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 TopView的运营更加有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普及Level-2行情。”
在TopView产品的终端价格上,上证信息也有严格控制。有知情人士介绍,最早成为TopView代理商的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指南针)所有与TopView相关的产品定价都需要上报上证信息审批。
而在这条代理链条中,上证信息对于代理商售出的每一套TopView终端上都收取一定管理费用。上述知情人士介绍,指南针与上证信息签订的代理协议中规定上证信息收取的管理费为产品价格的30%,“目前指南针TopView的客户保有量在6000户左右,按照每个终端平均3万的价格计算,上证信息每年通过这一家代理商就能获得6000万元左右的收入”。
信息产业链
通过上证信息制定的这一套授权经营制度,证券信息的产业链也初步形成,代理商则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
据了解,截至2008年2月1日,获得TopView产品经营许可的信息服务商共有五家,分别是指南针、上海大智慧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大智慧)、浙江核新同花顺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下称同花顺)、财富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其有金融界、证券之星两家信息运营商)、北京浩鸿明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新利多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也曾在2007年获得过经营许可,但由于产品一直未能推出而延后了继续代理的计划。
这些代理商也非简单的代卖,上述接近上证信息的人士告诉记者:“这些代理商从上证信息手上拿到的还是原始的数据,要经过自己加工整理再出售给投资者。”代理商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各自开发不同级别的产品,这也就初步形成了信息产业链。
中国金融在线副总裁、证券之星总经理洪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公司根据TopView已开发了两个专家版和一个手机版三套程度不同的软件。
其中,可看到T+2数据(即数据延后两个交易日,例如周三晚上可以看到周一的交易数据)的专家版、可看到T+1数据(即数据延后一个交易日)的专家版以及手机版的一年使用期售价分别为25800元、33000元和9000元。
至于今年2月份该公司最新开发的机构版,在T+1数据的基础上还开发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账户持股、券商基金交易、席位资金动态等深度数据,此版软件一年使用期售价为98000元。
据了解,证券之星将专家版的销售对象定位于普遍个人投资者,购买者可以在付款后获得软件安装程序,在工作人员帮助安装后,可以获得一个通过证券之星后台授权的账号;而机构版数据则定位于资金量大的投资机构,如投资公司或大型财务公司等,可与证券之星签订三方协议。据悉,机构版软件上市一个月以来就已卖出10余套。
大智慧、金融界、指南针和同花顺等其他的代理商也均是采用类似上述的经营方式,而产品价格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知情人士透露说,其他几家代理商目前的客户规模也增长得很快。
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代理商出售给客户TopView相关软件时大多不签合同,如签合同须用公司名义。
“产品运营初期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整个产业链会逐渐完善。”洪榕表示,“但信息的有偿服务肯定是一个趋势,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应该改变原有免费使用所有信息的观念,把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分开对投资者更有利。”
事实上,早在1992年1月实施的 《深圳证券交易所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中就规定,除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有义务向会员单位及证券主管机关提供信息外,深交所的一切证券信息服务均实行有偿服务。
激辩合理性
在这场争议中,上交所市场监察部的相关人士认为:“焦点就在于监管者出售了被监管者的‘隐私’。”
目前,有部分舆论认为上证信息不应当出售过细的交易数据,价格也不合理,而收费也的确在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有违公平原则之嫌。
当然,反对上证信息出售数据的主要是以基金、保险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他们的操作行为完全被暴露给全部投资者。
“这种情况已经深刻影响了市场应当有的游戏原则。”一位基金公司的内部人士称,“好似赌场里有人可以偷看底牌,这样还怎么玩呢?”
而有知情人士表示,为不让自己的“底牌”被看,甚至有机构已经跟上交所提出将自己的交易信息屏蔽掉,“或许不久的将来,为有需要的机构屏蔽信息也会成为上证的一项新的业务。”
国内一家QDII基金经理则甚至称:“国内TopView软件的出现,弄得机构都没法做了,按理说,这个属于不公平竞争的范畴。”透明度过高,每个投资人的意向都被市场明了,知情交易者就得不到应有利润,他们也就失去了发掘信息的动力。
一位曾在香港多家机构担任过基金经理的人士表示:“境外肯定看不到这么多的交易信息,香港联交所可以看到券商交易席位,但不对应具体的交易方,查不到具体的每一笔操作详情,除非是占股超过5%才会公布具体的交易情况。”
不过,一位接近上证信息的人士告诉本报:“公共基金不应当有交易隐私,希望靠隐私去提高获利水平并不值得提倡。”
面对以上这些说法,洪榕却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如果是价值投资,机构就没有必要担心被外界了解自己的操作,而且对于公共基金而言,公开本身就是义务。”
至于香港或者是其他境外市场,洪榕说:“境外证券市场大多是经纪人制,交易的决策实际上来自于经纪人而并非客户。”他表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上证信息所出售的信息并不会比境外市场的信息公开度更高。
国泰基金的一位内部人士则称:“现在机构的心态比较微妙,市场的透明度越高可能对机构越不利,但太不透明也影响其他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站在优势地位的机构希望在交易市场的透明与不透明间拿捏平衡点。”
另外,一位政协委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出售交易信息在国外也很正常,只是上证信息在价格上应当再有所考虑。对此,接近上证信息的人士说,随着数据业务的普及,产品线的丰富,低价的产品一定也会出现,投资者的选择余地将更大。
记者还了解到,深证信息也将很快推出自己Level-2行情系统,部分代理商已经在与其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