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5日 夏业良在“安.兰德思想及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研讨会”上的发言
导语:

夏业良:从这本小说的中译本来说,《阿特拉斯耸耸肩》长达1000多页,说实话,要每一行、每一个字读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知道有这个研讨会,相对来说阅读速度就加快了,好在这么多年来习惯了一目十行,也就是囫囵吞枣。

这本小说可以称之为思想型小说,过去批评界会讲哲理型的小说,而这部则是思想型小说,她揭示的思想不但是在某一个领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整个人类都有非常重要的思考价值。

应该说到21世纪人类思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了,就是说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门类当中,都已经有了相当多的里程碑式的著作,甚至有人说天底下没有全新的东西。

在中国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语言,就是某人说他自己开创了什么什么、填补了什么,这种人往往表现出无知和浅薄,因为“无知者无畏”,他才敢说这种话。当我们阅读许多以前的著作,甚至一百多年前的外国著作时,才发现有许多思想和论断早就已经存在,而我们中国还有些所谓学者动不动就说,他开创了什么,提出了什么。读的文献越多、就越会感觉到自己的局限和浅薄。

虽然我们今天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过去强,但我们即便投入一生的时间去读书,都不能穷尽知识的千万分或者是亿万分之一,就是说你没有办法把自己的知识弄得那么全面。所以今天的时代大家讲的更多的是专业分工,有的人跨越好几个学科,只能说你知识比较渊博,并不意味着你同时是这几个领域的权威或领先者。安?兰德的影响是跨越很多学科的,我在这儿不想对她这本小说的具体内容做一些评判,我只是想就一些引申的思考谈一点我自己的理解。

我最近主持翻译了格林斯潘的自传《动荡的时代》,这本书按道理应当已经出版,但是由于中美双方出版机构就有关能否保持原文的每一句话、每一段意思,有些不同的意见,所以到现在这本书已经放了很长时间仍不能出版。这本自传里有相当的篇幅讲到格林斯潘青年、中年时期所受到的影响,其中特别提到了安?兰德。我们翻译的作者译名,因为译音而有所不同,我把Ayn Land翻译成艾恩?兰德。

下面我念一段格林斯潘自传中的译文:阿瑟.伯恩斯和艾恩?兰德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伯恩斯是对经济周期做出突破性的经济学家,是我的导师和良师益友,若干年后他说服我完成我的博士学位,而且他在我之前担任过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而艾恩?兰德则扩展了我的知识视野,迫使我超越经济学去理解个人与社会行为。

格林斯潘具体提到了他跟艾恩?兰德是怎么认识的?格林斯潘的原配妻子名字叫“琼?米其尔”,是来自加拿大的艺术史学家,她曾在纽约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后来格林斯潘跟他谈恋爱,并认识了琼的一位好朋友,这个朋友名叫布兰登,布兰登是艾恩?兰德年轻的合作者,并且几年后成为艾恩?兰德的情人。兰德是一个俄国流亡者,她的长篇小说《源泉》在战争期间就曾经一度成为畅销书,后来兰德在好莱坞干过一段时间,又从好莱坞搬到纽约来,格林斯潘当时读了那部小说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兴趣。

兰德写的故事意在描述自己的一种哲学和得到启蒙的自我利益,后来他称之为客观主义,如果在今天就会被称之为自由主义者。客观主义支持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并且作为社会主义的理想形式,艾恩?兰德厌恶苏联的共产主义,她在那种环境下接受了学校的教育,她把苏联共产主义模式看作是粗暴的集体主义,这种体制产生腐败,并且这种腐败最终将从内部使得这一体制发生崩溃。

兰德和她的朋友圈子都自称为“集体”,这是一个圈内的玩笑。因为集体主义是他们信仰的极端对立面,他们一般是在位于纽约东44街的兰德家里面,每周至少聚会一次,讨论世界上的各种事件,一直争论到凌晨。

“到琼引介我与大家见面的那个晚上,该团体还很小,也许只有七八个人,坐在简陋的起居室里,弗兰克、奥克那等几个人,兰德看上去貌不惊人,矮小的个子、大约不到50岁,面部表情具有戏剧性,几乎是严峻的,宽大的嘴部、浓眉,大大的充满智慧之光的深色眼睛,她的头发保持着内卷式的式样,由此强调了她头发的特色。

她的发言带有俄国的口音,虽然在美国已经居住了25年之久,她无情地解析一切,把任何东西解析成本质的东西,并加以研究,她对闲聊毫无兴趣,我注意到她展开谈话的方式中有一种开放性,她似乎乐于考虑任何人的任何观点,并且将其中优点和价值结合在一起。

在倾听了几个晚上之后,我展示了自己的逻辑实证主义的色彩,我现在已经不能回忆起当时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但是有些东西提示我假定不存在任何道德上的绝对,艾恩?兰德突袭道:怎么会是那样呢?她问道。“因为要想成为真正理性的,你就不能坚持没有显著经验证据的定罪”,我解释说。“怎么会是那样呢?”她再次问道,“难道不存在吗?”我不能肯定,我承认道。“你愿意说你并不存在吗?”我说“也许”。“随便问一下,现在是谁正在做出这一陈述?”

这一交流真的震撼了我,我看见她正在十分有效地把我立场中的自我矛盾的本质展示出来。我为我自己的推理能力而感到自豪,并且以为在知识性的辩论中我能够打败任何人。与艾恩?兰德谈话,就像是开始一场自我感觉良好的棋类比赛,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将死了。

我渐渐理解到许多我判定是真实的东西,也许显而易见就是错误的。当然我那时非常顽固,立即退让或承认会让我十分尴尬;取而代之的是,我拒不开口。

那天晚上,兰德离开时留下了给我的绰号,她把我称为“承担者”,部分是因为我的举止如此认真,部分是因为我总是穿着一套深色的西服并且打着领带,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后来才得知,她会这样调侃地向别人发问:那个承担者是否已经判定他自己存在于世?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兰德影响了格林斯潘的思想、影响了他的思维方法,而且对他的自信,尤其是作为经济学者的逻辑思维的提出了挑战,更多的是带有哲学或社会学者的批判性和挑战。

我又由此联想到凯恩斯在他的《通论》的最后一部分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大家都非常熟悉,大意是:有些统治者认为,他们凭借权利可以通知这个世界,但是世界上真正能够发挥影响作用的其实是思想。而且这些统治者在无意识当中成为这些思想的奴隶,他们看起来权利很大,其实非常可笑,他们只不过是某种思想的俘虏或者是奴隶。

上述两个方面都反映了思想的力量,所以我们会思考究竟谁在主宰这个世界?或者说主导这个世界的到底是谁?到底是什么?是权力吗?是那种封建世袭的统治吗?是控制的能力还是思想的影响?

当然我在发问时,有人就会说你这是自我发问、自我解答,你的话就隐含着思想的价值最重要,主导这个世界的就是思想的力量。但是说到思想的力量有时我们觉得过于抽象,思想怎么样发生作用?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发生作用?在一个专制的国家里是通过统治者的行为发生作用吗?

所以我们又在问另外一个问题,难道思想的力量都是同样的对人类社会具有正面的作用和意义吗?那么反动或邪恶的思想呢?假设是不利于社会前进的思想呢?比如我们曾经如此信奉和顶礼膜拜的思想究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还是倒退?即使其原意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而且也推动了一部分贫困落后的地方向前走一步,但是最终所带来的结局是什么?在这种思想的发源地以及他自己的故乡,人们对他的思想价值以及对他个人的评判又是怎么样的呢?

那么今天主导社会、主导统治者的思想究竟是什么?有人说还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的传统思想统治着某个国家,甚至有人说在中国还是这样,我不知道,因为这个问题是开放式的问题,如果某一种思想是对社会有益的,那么通过什么样的传播途径让人们知道,如何迫使统治者不得不接受。刘军宁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驯服统治者”,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觉得这篇文章是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

因为我们过去只知道服从统治者,我们只知道统治者的一句话就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当遵从的教条,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谁来驯服统治者?怎么来驯服统治者?过去我们经常听到国家领袖或者领导人,在讲话时往往说,我们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如何如何,我当时心里就在嘀咕,为什么他一当上领袖,就说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如何如何,在你自己登上这个位置之前,你不是一直要接受人民的教育吗?

而且过去让我们接受最基层的老百姓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旦当了高级领导人,他立刻就有了教育别人的权利,他的思想就成了统治别人的思想,从思想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似乎还没有走出中世纪。中国的中世纪还没有完结,因为只有思想的突破和全面解放,才意味着觉醒,才意味着国家走向现代和文明。

媒体和领导人的讲话不断说要“解放思想”,如果一直在不断地说“解放思想”,那就意味着思想从来没有被解放过,因为真正的思想解放只需要一次,而不需要多次重复。“十五大”召开时人们大谈解放思想,当时李鹏还说过这是“第三次思想解放”。

当时我在一个座谈会上发言说,这根本算不上思想解放,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充其量就像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在地上划了一个圈,让他的师弟和师傅不要出圈,出圈会有妖怪侵袭。每次开完党的代表大会,你的自由空间似乎比以前大了一些,但是你还是没有跳出来,只能在圈里蹦达。所以全国老百姓总是在期盼着再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这样我们活动的圈子就可以划得更大一点。

那么什么叫解放思想?就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有法律限定你不能做什么,其余都是可以做的。如果法律不完善,就不断地发展和补充法律体系。而在中国总是要等待上级的指令,上面说什么我们才能做什么。国家自身用“红头文件”在破坏法治,如果中国的“红头文件”不取消,中国就没有真正的法治。要取消“红头文件”,用法治代替人治,这都需要思想力量的推动。

在这本小说里,约翰.高尔特在广播里对大家讲的那一段话,长达50多页,大约讲了三个多小时。我认为如果有人做一场演讲,往往实际最佳效果通常在15分钟到45分钟之间,他的震撼力是最强的、效果是最明显的,如果超过90分钟这个演说基本上失败了一半。因为太长的演讲人们受不了,但高尔特却讲了三个小时,所以更适合在书本上阅读。

这50多页的长篇大论,是安?兰德对这个世界所做的宣泄或思想宣言,她的重要思想和理念,在这段独白中得到了充分的阐发。当然你不能说高尔特说的东西与作者自己的见解完全一致,但是我相信这一独白基本代表了兰德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的立场。

小说讲到思想者罢工这一点,提到如果思想者罢工了,这个世界将会很恐怖。我担忧的倒不是思想者的罢工,我担忧的是思想者之间如何才能决胜出来。中国当今这个时代,似乎并不缺乏思想。困难的是,作为普通读者很难判断和确认哪些思想是我们应当吸取的,所以有许多人会看谁更权威,说话人的地位或背景,或者是由谁来说这段话。

如果我们这个世界可怜到这个地步,甚至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个人讲的是错的,那个人讲的是对的,但是因为他占据着权利、资源和话语权,我宁愿听他的。如果我们社会这样无奈地发展下去的话,思想者的实际作用就会被怀疑。所以我们并不是担忧所有的思想者都罢工了,我相信如果有一千人、一万人自称为思想者的话,那里面极少数对人类社会进步真正起着推动的作用,具有正面的意义。

那么这极少数思想者如何能够让自己显现出来,并且最终能够战胜这些乱七八糟的歪门邪说,可以说我到今天都没有想清楚。尤其在互联网上,你就算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你在互联网上发表一篇文章,你的言论很快就被乱七八糟的言论淹没掉了,其实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靠平面媒体,而不是网络媒体。

假设我们的思想者从来都是默默无闻,从来没有把他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过,仅仅是通过网络世界,我相信这个影响力非常小,经常会被噪声所淹没。所以我们可能要两者结合,更多依靠传统的方式立论,然后通过网络世界,把有益的思想价值更广泛地进行传播。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