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李利明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3月份CPI高达8.3%,一季度CPI达到8.0%,这为实现全年CPI不超过4.8%的目标增添了难度。越来越多的官员和学者已经形成共识,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只要人民币继续缓慢升值,通胀将仍难抑制。
不少官员和学者担心,中国已经错过了一次性大幅升值的最佳时机,在外部环境不利的背景下,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会影响就业,因此不可行。我们认为,在通胀与失业之间,我们必须两害相权取其轻。从CPI的指标来看,通胀对于恩格尔系数高的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影响最大,抑制通胀应该是首要问题。
对于本轮通胀的根源在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的判断,本报在以往的评论中也多次提及。在此我们仅仅想强调,只要人民币继续缓慢升值,抑制通胀的难度将不断加大。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1000多亿美元,除了正常的贸易顺差和FDI之外,大量的热钱仍在流入中国,从人民币持续的升值中牟利。在人民币缓慢升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币值远远没有到位成为国际共识,将会有更多的热钱进入中国,一方面在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另一方面从人民币的升值中获利。事实上,正是由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央行在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工具已经相当有限,只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可以使用,虽然当前是负利率,但是利率工具已经很难使用——在美联储持续大幅降息的情形下,加息将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在获取人民币升值受益的同时获得中美之间的利差受益,从而进一步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加剧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既然通胀的根源在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是不是应该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甚至一次性大幅升值来消除这一根源?很多官员和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已经错过了一次性大幅升值的最佳时机。在他们看来,在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初就应该一次性大幅升值,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供求自由浮动。在去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一次性升值都不算晚,因为此前美国的经济增长强劲,即使大幅升值也不会对中国的出口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和冲击。而遭受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了衰退迹象,这就使得中国的外部环境恶化,今年前两个月出口增速大大下降就是明证。在此不利的外部环境下一次性升值,对于大多数出口企业将会是雪上加霜,必将带来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因此,中国宏观经济已经陷入了通胀与就业的两难困境。
对于这些官员和学者的担心,我们完全认同,但是在我们看来,并不能因为错过了人民币大幅升值最佳时机,因为担心就业压力,就继续保持人民币缓慢升值的态势,甚至放慢升值步伐,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放任通胀。在我们看来,当前已经到了必须在就业与通胀之间作出决策的时候了:是让人民币大幅升值导致失业增加,还是人民币继续缓慢升值而放任通胀加剧?似乎现在还看不到既保证就业又实现结构调整的良好办法,以维持既缓慢升值又抑制通胀的状态,我们以为,决策层此时应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当前,通胀与失业谁的损害更大?我们认为,通胀的损害要比失业更大。CPI中涨幅最大的是食品,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21.0%,本来通胀就是“向穷人征税”,如此高的食品价格指数意味着恩格尔系数最高的广大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和城市平民,缴纳的“通货膨胀税”最多,由于这些人群的人数太多、分布太广,依靠发放少量补贴等措施并不能抵消他们遭受的损失。同时,通胀导致的是整个经济运行的扭曲和资源的错误配置,对于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而人民币大幅升值虽然会在一定时间、一定领域、一定程度内增加失业,但是受影响的群体应远远小于广大弱势群体,转而对他们采取一定的补贴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并且人民币大幅升值将迫使国内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正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指标之一,这个关键指标完成的越早,增加就业的目标实现起来就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