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评估:另类的囚徒心态
导语: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苏琦 身处一个缺乏弹性又惯于微观管理的体制之下,一个大学若想摆脱囚徒心态,殊为不易。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苏琦 日前中国科技大校长朱清时将人们隐忍已久的对高校评估的不满公开表达出来,直言应停止以行政主导的高校评估,书生本色,令人钦佩。

之前教育部评估中心的官员曾说,高校的校长们有90%以上认为评估是好的。对此,朱清时认为,那是因为“现在大家都不得不说好话”。

这个“不得不说好话”,直指高校评估的病灶所在。

作为官办教育体系的一分子,很多学校的各项资金皆系于教育部主导之评估,歌功颂德犹嫌不及,岂敢放言高论。而那些除官家拨款还有别的门路的学校,也不敢稍有大意,因为他们的“市场化”有方,无非就是扩大招生,加大产学研联动力度,换言之,以官办学校的“金字招牌”到市场上置换效益。因此,一旦评估应对不力,座次下滑,上级拨款缩水事小,“金字招牌”的含金量打了折扣事大。

因此,无论是官办学校,还是“官督商办”学校,都“不得不说好话”,尽心尽力迎接评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全校动员,雷厉风行,搞表面文章乃至弄虚作假,都在所不惜。

此外,为下者望风言事,自古官场皆然。而官办教育,既然带一“官”字,自免不了官场习气,所以会出现如朱清时所说的,“其实很多校长,私下说话,都觉得这样(评估)不行。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公开把它说出来。”

这种种考量之下,上下同心,众人拾柴火焰高,行之经年的高校评估弄到这步田地,也实在是预料之中的事。

而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也是一肚子委屈。手里攥着来自财政的拨款,总要花出去,又不能遍洒胡椒面,总要分个三六九等,按“质”分配。所以就要评估,评估就要有评估体系,而评估体系中可以量化的成分越多越好,以便于评估者掌握。

而评完之后,还要复评,因为怕你一蹴而就之后,产生懈怠心理。评上的需要应对复评,以保住座次,没评上的,更要知耻后勇,努力进入序列。如此一来,这“围城”就成了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也不敢出来,长此以往,一种另类的囚徒心态就此产生。

朱清时此番振臂一呼,也真算是铁屋中的呐喊。当然,如他自己所言,这是因为他们有自信,“科大这个状态如果都说我们不好,我想其他高校很少有比我们做得更好的。”一般学校既难有这种自信,也难有中科大的段位,人微言轻,徒惹羞恼。

对于改进高校评估,朱清时给出的建议是教育部应减少专家进校,坚持对高校的就业率、师生比、专业设置、教学大纲等常态数据进行监控,认为这才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好方法。师生比和教学大纲涉及专业标准,可能尚有一定之规。而就业率和专业设置,则一直是近年来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其间远虑与近忧的平衡,基础学科与实用技能的搭配,殊难把握。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动态就业监测结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短期规划,所给出的专业设置建议,也屡遭业内人士诟病。

而对于如何摆脱这种囚徒心态,回到安安静静做学问搞教学的状态,朱清时开出的终极药方是要停掉行政主导的教学评估,以社会评价和同业评价为评估的依据。

先不说停掉行政主导的教学评估的现实可行性。同业评价,效果如何,作为外行,不好置评。但在行政主导的高校评估大张旗鼓推行之前,也曾出现过不少高校教师为评职称,拼命炮制论文的现象,其评价也都是在同业的范畴内进行。而社会评价,今时今日,多以就业率论英雄,以此为依据,会否更令莘莘学子和学界诸公心浮气躁,难以揣测。

总而言之,身处一个充满赶超心态的社会氛围之中,以及一个缺乏弹性而又惯于微观管理的体制之下,一个大学若想摆脱因各种评估而产生的囚徒心态,殊为不易。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