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是唯一出路
导语:

 

目前,随着户外新媒体投资热不断升温,新媒体企业开始大规模圈地运动。能否掌控渠道资源就成为户外新媒体企业是否具有优势的一个标志。很多户外新媒体往往对外宣称,自己在多少家高档公寓、多少家高档写字楼、多少辆公交车、多少家酒吧等公共场所具有数量上的优势。 

如果不能在总体规模上具有优势,就会在所谓细分领域寻求相对优势。户外新媒体也这样不断地被细分下去,成为一个一个的“小小小分众”或“非分众”。 

但是,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户外新媒体行业如今陷入一个困难境地:随着地越圈越多,但广告客户也变得越来越苛刻,同时渠道商不断加码盘剥利润,受众日益高涨的逆反心理。 

左也难,右也难 

“你不占有渠道资源,别人就会占有,户外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很容易被复制,这最终导致了渠道资源快速被过度开发。”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说。 

渠道资源被过度开发一个体现就是细分过度。据易观国际今年年初对户外电子屏9个主要市场和9个次要市场统计,发现在楼宇市场里,除了分众外还有8家;在航空领域有7家;在公交领域,民营4家,广电系统运营4至5家 ;在医疗环境里,6至8家;除了特别细分领域有2家,如美发院、健身场所,基本在每个细分领域都有6家以上运营商同时抢占市场。 

因此,户外新媒体这一VC眼中的宠儿,不得不屈尊围着物业转。记得当年聚众与分众血拼的时候,分众的业务人员见聚众签的是5万元,就对物业说:“你们真是不懂行情,签那么便宜的价格。行情已经15万元啦。”当然,聚众也拆了不少分众的台。江南春曾抱怨:“一栋楼明知道(进入费)8万元钱已经很贵,但还是要去谈——我们出20万。人家(物业公司)当然不会毁约,但心里不平衡,那么他就会对我们的对手说,15万吧。抬高对方的成本就降低了对方的利润。我们一边有搞楼宇开发的团队,一边是骚扰团队,人家说5万,我们就报25万。” 

此时,坐收渔翁之利的自然是渠道商。“没想到我们物业最近几年成了香饽饽,现在这户外广告公司怎么那么有钱?为了进一家高档社区或者写字楼,都要过我们物业这一关,他们彼此不惜血拼。”北京一家从事豪华商厦物业管理的何先生说:“有好多广告公司都找我们,我就像拍卖师,谁出价高,我就把位置给谁;我看谁顺眼,就给谁。”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开楼”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其所占总成本的比重有多大,很多户外新媒体人员都不愿意去谈。有的只是说:“那是用钱砸出来的,传统方法进不去,那就采取公益广告的行为进去。只要进去了才有戏。”据了解,除了“开楼”成本,还有设备采购安置费。像易取传媒的展示架算是便宜的,一个也要600元;那种液晶屏的采购安置费一个也要几千元;除此之外,还有日常维护的费用;再加上公司的办公室租用的费用和员工的开支。此时,户外新媒体公司如果不能迅速拓展渠道、拉拢客户,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 

“户外新媒体疯狂扩张圈地,网点铺得太多,战线拉得太长,销售若上不去,没有利润,还要交租金给物业,一切都没有意义。VC不是傻子。”专门做健身房媒介的律动传媒公司总裁丁炳文直言不讳。 

“整个行业的故事基本一直是这么说:你给我钱,我就可以圈更多的地(媒体资源),也就可以有更多的广告收益,然后就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然后我继续圈地、并购、整合,实现上市,成为下一个分众,给你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易凯资本CEO王冉形象地揭示这个领域的融资故事。 

横挑鼻子竖挑眼 

不过,对于这些日益增多的户外新媒体机构,广告主却越来越不敢轻易地把宝押在他们身上了。 

“户外媒体都说传统媒体在衰退,说自己有很高的投放价值,我看未必。”某数码产品公司营销副总裁王毅对记者说:“我们仍然会加强对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额,其次是网络媒体。我们首先认可的是媒体的话语权,然后是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被大众接受程度。现在户外新媒体那么多,又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评估体系,作为广告主,很难选择。”对于王毅来说,作为甲方的广告主,在面对这些新媒体的销售人员时,由于具备很高的可替换性,因此比较空间很大。“出价是否合理是个关键,或者说谁给的折扣越高就让谁做。这些户外新媒体刚发展没有多久,就敢说自己效果是全户外覆盖?” 

某公交传媒销售人员章淼对记者感慨工作难做,他说:“由于竞争激烈,我们为了吸引广告客户,只能打折,甚至到了4折、3折。打折也是好不容易从头那争取下来,其实头也明白,我们牌子空着没有钱赚,还不如打折送出去,交个人情以后好沟通。再说,其他客户看我们牌子空着,认为我们缺乏实力。竞争对手看我们牌子空着,更会嘲笑我们。没办法呀。” 

不过,广告主在面对纷杂的户外新媒体时,也不是每一次都选择正确。“那天,我见到崇文门附近一家写字楼的厕所里,居然出现了TCL的广告”,某消费品公司负责品牌推广的赵敏对记者说:“真不知道TCL是怎么搞的,居然沦落到这种地步。还有的高端化妆品品牌如雅诗兰黛,居然在公交车进行投放广告,真是奇怪。”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品牌企业更愿意结合自身品牌形象去选择户外新媒体。例如,一些定位高端用户的品牌如奥迪、宝马等,更愿意将广告投放给更细分的市场,如健身房媒体、高尔夫传媒。 

对此,正如肖明超所言:“广告主更多的是在观望,毕竟户外新媒体在中国出现没有多久,需要时间去证明。因此,都不敢把广告预算全部倾斜过来。广告主要的是一个整合媒介投放,而非单独对一个媒介的投放。” 

资本推手整合路 

在经历第一轮的“圈媒体资源”时代之后,现在的新媒体进入到“后圈地时代”——圈广告客户、圈竞争对手。对于目前户外新媒体行业遇到的风险和未来之路如何走,或许把这些公司推到前台的VC们的看法最有借鉴意义。 

“一些新兴出现的户外新媒体公司在真正融资之后才发现,很多媒体资源已经被别人圈走了,因为别人先有钱,更有钱;就算你圈了这部分媒体资源,有可能受众群体不合适,本身的广告价值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真正的广告收入也没有预期中的那么高。”王冉评价说,“这就会导致当时看似成立的商业逻辑,最后都不成立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有大量的投资人失望,当他们采取‘自救’措施寻求出路的时候,基本就会去看这个行业会有哪些可以整合的机会。” 

而充当整合推手的,自然是追求投资最大化的VC了。当VC发现自己投资的企业当不了老大时,就找个伙伴一起去当老大。 

世界著名风险投资基金Mayfield的“中国桥头堡”——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潘晓峰概括道:“很多户外新媒体公司的发展,实际上受制于很多因素,比如政策对广告大牌的影响,或者物业公司这类渠道商的非正常更换等,不可预见因素太多了。此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导致运营成本的上升和盈利空间的下降,同时,销售人员为了吸引客户投放,又会折价销售。最后是恶性循环,一旦走不出这个圈,就会全盘皆输——投资商、广告主、新媒体公司。” 

“从商业模式上看,我们更喜欢能多方共赢的户外新媒体平台,这样增长空间才会大。”潘晓峰说,“不管是谁来整合谁,以什么样的方式整合,只要结果能给广告主带来商业价值,能有可持续发展空间,这样的户外媒体才是有投资价值的。”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