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通胀一定会来吗
导语:

50年前在伦敦经济学院,流体力学出身的新西兰经济学家Phillip发明了那架模拟宏观经济流量平衡的机器。在1997年伦敦经济学院100周年庆典之际,这架机器被捐赠给了伦敦的科技博物馆。用水来模拟宏观经济形势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在宏观上,经济形势是通过流量(flow)反映出来的。凯恩斯70年前就告诉我们,宏观经济就像是流动的水,流量和流速的大小如何,从哪流来向哪流去,这些是政府要关心的问题。

毫无疑问,中国宏观经济的“主流”当然是巨大的投资流量。中国经济在经历了1998-2002年的通货紧缩之后,从2003年开始,需求的约束再度被打开,流量剧增。之后,投资活跃,成为流量最大的变化。以钢铁、汽车、机械、建材、能源和基础原材料部门为代表的“重工业”部门投资超常增长。城市建设、住房、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设备更新等成为这一阶段投资需求的主角。经济学家大都看见了经济趋热的苗头。

需求的驱动使制造业和重工业领域的生产率与赢利能力增长加快。由于消费支出增长稳定,那么收入的加速增长必然导致中国的国内储蓄增加过快。而经济流量要求平衡的力量必然因此推动中国的贸易顺差剧增。因为流量必须平衡,顺差加速不是汇率的问题,是国内储蓄增加的结果。

2007年下半年,CPI上涨加快,超过年初设定的3%的控制目标已成定局,这引起了决策部门对通胀的担忧,控制通胀逐渐成为调控重点,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频繁。尽管这样,2007年10月底M2同比还是增长了18.4%,超出年初16%的预定控制目标。

基于2007年经济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中央决策部门决定2008年将防止通胀和防止经济过热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即内部平衡将成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相比而言,贸易顺差的调整似乎被放到了次要位置,宏观调控政策开始从“双稳健”向“一稳(财政)一紧(货币)”转变。

但问题是,到目前为止,通货膨胀的起因主要还是因为成本的推动。而且很显然,2008年中国的生产者面临的成本上涨压力还在增加,能源、资源以及原材料涨价趋势未减;新的劳动法和收入政策将快速增加劳工和福利的成本。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影响:2003之后投资需求依然旺盛,2008年新一届各级政府到任,北京奥运等。通货膨胀可能由两者交织推拉而蔓延。当然,还有2008年初始料未及的冰雪天灾的打击,自然灾害对生产成本和物价的影响历来不可低估。

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和通货膨胀,产出方面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巨大压力显然可能是出口增长的回落。连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费尔德斯坦也说美国经济的衰退概率被认为超过了50%,中国有近1/3的东西是出口到美国的,因此中国2008年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肯定在增加。

2008年,为了抑制投资流量需求的过快增长,信贷配额和货币供应的政策必然从紧;投资项目的审批和土地供应必然从严掌握。这样做也肯定会使经济增长放慢。2008年,工资和福利开支上涨压力的增大会让企业下调赢利预期,使企业进入一个成本调整的时期,至少在短期对产出增长和就业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综合起来估计,2008年经济增长放慢的概率是在增加的,也许过了50%。

但是,2008年我们是否能控制和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呢?会非常吃力。因为国际商品价格的涨势将继续,国内劳工成本推动的力量难以减弱,2008年的政府财政福利开支和赤字将开始显著增加,非贸易品的价格涨势难以扭转,消化冰雪灾害的直接影响需要时间和额外的巨大支出,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会进一步增加向中国的资本流入,资产部门的膨胀趋势还将持续,这些都将助推通货膨胀高于2007年的水平。

如果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再加上出口会回落的话,就业压力就会进一步增大。更重要的是,通货膨胀趋势一旦形成,经济增长回落,那么10年来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优美格局和朝向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