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仍然需要志愿者
导语: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仲伟志 当大量志愿者、捐助者不再满足于向有关机构捐款捐物,而是更愿意减少中间环节,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去帮助灾民,以致社会运行成本太高,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仲伟志 四川有关部门近日礼劝志愿者,称目前伤员救治、灾民安置工作繁重,灾民需平复心绪,恳请大家另择时机前来。在此之前,很多地方可能是受四川方面委托,也在呼吁当地志愿者应立足本职岗位,辛勤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重建,而不是盲目前往四川。

我们愿意相信,“有关方面”的礼劝,只是一种时间节奏上的调整,而不是意图关闭志愿者通道。目前抗震救灾仍然处在关键时期,不仅缺少食品、药品、帐篷等物资,也缺少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物资管理等方面的人手,志愿者的作用仍然不可取代,很多方面远未饱和,而且随着灾后重建的深入,其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我们认为,“有关方面”在礼劝普通志愿者的同时,应该准确表达信息,应该告诉大家,当地仍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志愿者。

但是这些天,我们听到很多非灾区人士对这一消息的反馈,大多支持“有关方面”的态度,而对那些志愿者则是冷嘲热讽,甚至有妖魔化的趋势。在一些门户网站的网友评论中,也多充斥了“不要给灾区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不要再与灾区人民抢救命粮了”、“四川不缺人手”等等令人不解的言论,好像志愿者到灾区只是为了消费救灾资源一样。

这与我们对志愿者的报道不够充分有关,这与我们对公民社会的理解不深有关,的确,志愿者中有人素养不高,有人虑事不周,也有的人怀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只是为了搞一次刺激的自驾游,难免会引起反感——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我们看见一辆从北川过来的运送灾民的篷车挂出一条横幅:赈灾光荣,观灾可耻。而在另一些地方,有些人看到路堵了,就抱怨志愿者的车子太多了;有人担心疾病传播,就把不断由外到内、由内到外流动的志愿者看作是巨大隐患。但是,在更多的地方,更多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则在省吃俭用、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运送救灾物资、抢救地震伤员、排查灾害隐患、维护灾区秩序。他们是真正的志愿者,他们的真诚无可怀疑,他们的贡献不容抹杀。

至于很多人抱怨的志愿者 “人满为患”,我们也应该以正向的眼光去看待。巨大的灾难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物质主义的社会心态,唤醒了沉寂已久的公民社会,而民间力量、市场力量的自主意识也空前觉悟。那么,当大量志愿者、捐助者不再满足于向有关机构捐款捐物,不再满足于 “立足本职岗位,辛勤工作,支援灾区重建”,而是更愿意减少中间环节,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去帮助灾民,要亲自把钱送到灾民的手上,要亲自把校舍盖起来,以致社会运行成本太高,几乎不可承受,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公众对现有捐赠机制不够信任,这说明公民社会与某些公权力部门之间仍然存在隔膜——尽管很多志愿者组织与民间社团早已开始寻求成为政府的专业伙伴。此次四川地震救灾,政府方面一直鼓励多元力量参与救灾,更多的是与地震灾情的严重性有关——政府的力量并不是无远弗届,必须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但这并不标志着一个发达公民社会的自动生成。事实上,从此次救灾中我们看到,各类民间救助力量依然薄弱,即便一些被官方渠道吸纳的组织,由于受到制度条件和资源条件的种种制约,自身成长缓慢,导致它们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以至在很多时候显得有些散乱无章。

这场灾难需要换来更多的进步。我们希望,在救灾过程中,政府机构与志愿者组织能够增进了解、相互信任,政府能够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制度资源,比如购买一些志愿者组织的公共服务,让它们在漫长的灾后重建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若能以此为契机,开启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与互动,营造国家与社会的信任与互利,也算是不幸中之万幸。

有人会说,与志愿者谈什么“购买”,谈什么“互利”,志愿精神不是无偿奉献吗?其实,就像我们不主张那些一穷二白的人举债前往灾区做志愿者一样,我们也不一味主张“无偿利他”,那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我们主张“合理利己”,主张在“利他主义”前提下的个人主义。也只有本着这个理念,政府与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才能催生出良性的制度因素,这远远要比为志愿者树碑重要得多。

总之,我们认为,四川仍然需要志愿者。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