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苏琦 油价电价一起上调,令扭曲多时的价格传导机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是朝正确的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一段时间以来,为了避免所谓通胀势头的加剧,有关部门一直就油价电价进行管制,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冲了调控通胀的努力——低油价、低电价导致的扭曲性低成本令高涨的投资意愿一直难以冷却,以至于市场上关于中国以低价格补贴全世界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上行周期必然带来各种价格的上涨,市场主体面对价格信号,加大供给,缓和需求压力,从而在发展的基础上达成新一轮平衡。然而近年来我们一直津津乐道于维系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而不顾这种局面在经济学意义上是否能长期持续,以及为维持这种局面我们要付出的代价。事实证明,为维系低通胀而进行的价格管制就是代价之一。
目前,这种价格管制本身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以这几年的电煤难题为例,一路演绎下来,居然要到了各省煤矿对口保各省电厂的计划用煤局面,这对我们一直倡导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伤害。
此外,日前有媒体报道说,中国的粮食出口走私的现象有所增加。这是市场对扭曲的价格进行的一种矫正,哪怕是通过黑市场——面对全球粮价的上涨,以及被人为压低的价格,中国粮商焉能按下夺路出逃牟利的冲动。
而如果以消费者利益为标杆,则此轮价格管制的最吊诡之处就是,有关部门念兹在兹的消费者反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无油可加、买电限量,等等。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早年竭力反对战后纽约租屋限价的举措,认为这将削弱投资者投资出租房的欲望,并令房主缺乏定期整修房屋的动力,最后整个出租房市场会受到损害,最终殃及消费者的利益。
限价会导致供应的进一步稀缺,这一经济学常识通过中国的油荒和电荒再次得到了验证。
消费者不满意,被限价的企业频频叫苦,有关部门满腹委屈,一场价格战争打下来,竟然造成这样一种多输的局面,应是力主价格管制者所始料未及。
与价格的战争贯穿整个新中国的经济史,其中的得失成败将被我们长期引为镜鉴。以粮食为例,从统购统销、各种粮油物资凭票供应,到放开一部分市场的价格作为调剂,到全面放开粮食价格,历史一再证明价格管制下粮食生产和供应的低效。而顺应市场力量放开价格,虽然短期内会导致价格的上涨,但由于人们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这种因暂时短缺而带来的阶段性通胀压力很快将得到缓解。这一点在东欧市场化改革的初期也被反复验证。
回到此次价格上调,我们在对有关部门敢于在奥运前提价的勇气表示称许的同时,也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将价格的涨跌操之于有形的行政调控之手,实不若交于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原因很简单,相较于对行政意志考量的揣测,人们更愿意通过对市场变量的分析形成对价格走势的预期。
此次油价电价的上调早在人们的预期之中,在努力消化涨价所带来的冲击之余,人们又开始预测下一次涨价何时到来,涨幅多少。这种揣测是令所有人烦恼的游戏,对于价格管控者而言也同样如此。
消除烦恼的药方只有一个,放开管制,理顺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来决定价格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