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奥巴马只为一个简单的常识
导语:经济观察报 特约评论员 许志永 奥巴马的成功并不是某些报纸所说的 “打破了美国规矩”,而是验证了美国的规矩——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宪政规则,人民的选票最后决定谁是总统。

经济观察报 特约评论员 许志永 奥巴马仍在高歌向前。6月18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在一些关键大州,奥巴马的支持度大幅领先麦凯恩。

他已经是个奇迹,我们可以回想起当奥巴马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不分种族的众多支持者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的成功不在于其家庭出身、阶级地位、种族身份等优越条件,而在于他的个人魅力,在于他为美国描述的美好梦想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这就是民主政治。奥巴马的成功重复了一个简单的常识——政治可以是美好的,文明、开放、公平竞争可以成为民主政治的主流。

奥巴马走到今天,不是因为其种族优越。曾经,在我们的教科书上,美国是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的国家,以至于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仍固执地认为奥巴马不可能成为美国总统就因为他是黑人。不可否认,今天的美国依然存在种族歧视问题,但往往只是基于个人的偏见或感觉,最多算得上文化歧视,而不是制度歧视。从国家制度层面,美国的种族歧视早已经成为历史,而且,国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纠正种族历史造成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某种意义说,民权运动以来,美国的 “种族纠偏”工作已经成了一种不可撼动“政治正确”,近乎“走火入魔”。比如,几乎每部电影都少不了黑人担任角色的正面形象,如果一个商业广告里出现了三个以上角色,里面一定会有一个是黑人,如果有四个角色,那通常还会加上一个亚裔面孔。奥巴马的肤色也许会让有的美国人暗中抵触,但抵触奥巴马的种族主义者注定是极少数,而且绝对不敢公开站出来拿肤色说事,谁敢拿肤色说事一定要被千夫所指。在一个白人占大多数的国家,如果时光倒流五十年,一个有黑人血统的公民成为总统是不可想象的,但2008年奥巴马获得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甚至可能成为总统。这不是因为他是白人或者黑人。奥巴马的胜利与其说是种族平等里程碑式的突破,不如说是美国消除种族歧视的一个自然结果。

奥巴马走到今天,不是因为其家世背景显赫。正如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类社会一样,美国社会也很重视家庭背景,比如,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可以戴着“名人”的桂冠更容易进入名牌大学,名牌大学毕业生相互照顾提携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现实从来没有绝对的平等。但是,美国的不平等不是躲在暗处,不是以平等名义进行的不平等。耶鲁大学毕业生的子女更容易读耶鲁大学,这是招生制度规范的内容,布什当选总统以后提名的政府部长都是自己的亲信,这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力。小布什确实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但克林顿没有、奥巴马没有,美国历史上至少16任总统出身贫寒。1992年11月总统大选,在任总统老布什败给了出身贫寒的阿肯色州州长克林顿;2000年11月总统大选,在任副总统戈尔败给了得克萨斯州州长小布什;2008年6月民主党初选,拥有一个前总统丈夫的希拉里败给了贫穷家庭出身、四年前还是无名小卒的奥巴马。奥巴马的成功在2008年重新诠释了一个简单的常识: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公共职位向所有人开放,不管出身如何,贫穷还是富裕,只要你有能力和品德,你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奥巴马走到今天,不是因为其万贯家产。“金钱政治”、“虚伪民主”是许多教科书给美国民主制度贴上的标签,直到今天,这仍然是很多人排斥民主的理由。但是,从林肯到克林顿再到奥巴马,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谁当选美国总统和他的财富没有多少关系。竞选总统的确需要钱,但需要钱不等于民主政治变成金钱政治。首先,竞选资金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必要的和值得的,不仅选举的狂欢节带动了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让公众了解候选人、让全民参与公共事务使民主变成了现实。其次,这些竞选资金的来源有着严格的法律规范。这些竞选开支不是我们某些教科书上说的“来自大资本家支持”,而是绝大部分来自普普通通的选民。美国1971年通过的《联邦竞选法》对竞选捐款设立了明确的限制,限制数额随着通货膨胀不断修正,2002年新修订的竞选法规定,企业和工会不得向候选人捐款,个人对总统候选人捐款总额在党内初选和大选两个选举中分别不能超过2300美元。也就是说,在一个选举年份,每个选民给一个候选人捐款最多不能超过4600美元。奥巴马在候选人提名的竞争中一共筹得2.33亿美元,其中80%以上来自网络捐款,这些网络捐款90%以上都是低于100美元的小额捐款,是130万普普通通的美国人在为奥巴马捐款,因为他们支持他。奥巴马最新的故事在重复一个简单的常识:不是有钱才能得到支持,而是得到支持才有钱,才能成为总统。而决定一个人能否当选总统,不在于大资本家的支持,而在于人民的支持。

奥巴马的成功在于其聪明智慧,在于其良好的道德形象,在于其给美国人描述的纯真的梦想。奥巴马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在华尔街一家咨询公司工作,成为高级管理人员进而挣百万乃至千万的财富是一个并不遥远的梦。但他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两年后他回到芝加哥的黑人社区,从事社区自治服务。他在社区里扎根多年,全身心推动黑人社区住房条件改善,推动黑人与白人社区融合等辛苦而细致的工作,为陌生人的生活改善和尊严而努力。2004年11月,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参议员,他的讲演征服了美国,他的那本自传《我父亲的梦想》更是感动了无数美国人——奥巴马的父亲是一个来美国寻梦的肯尼亚黑人。如今,这位黑人的后裔开始给美国人一个新的憧憬。6月3日晚上,不分种族的支持者共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奥巴马让他们感到,这是一个“我们可以改变”的国家,一个梦想可以实现的自由的国家。

奥巴马的成功并不是某些报纸所说的 “打破了美国规矩”,而是验证了美国的规矩——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宪政规则,一个家庭出身平凡无权无势的黑人凭借个人努力也有机会成为总统,总统竞选是开放的、真实的竞争,人民的选票最后决定谁是总统。这就是美国的规矩。也许希拉里内心并不服输,但她必须认可民主制度的规矩,她甚至早已经习惯于这种认可,对政治的理解——政治人物之间是竞争对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已经成为他们的文化,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的,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那个超级大国的繁荣富强不是因为其政治人物的 “政治智谋”多么高超,不是因为在民主制度背后塞进了多少肮脏丑陋的卑劣的操控,无论他们的制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的繁荣富强是建立在真实的民主制度之上。奥巴马的故事重复了一个简单的常识——政治应当是美好的,政治可以是美好的,政治是为公众谋福利的事业。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