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委制的背后
导语:

人大会上公布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取消了建设部,拟成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毕竟住房是全体城乡居民都关心的大事,建设部的重设自然与“安居乐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的建设部曾有过数次的改革与变动,但基础都是计划经济的背景之下,以基本建设为重的管理部门,无法适应市场化改革之后的目标。并且不具备市场化管理的相关机构与职能,特别是缺少基本的定位,因此无法在市场化的改革中管好市场的事,甚至管不了政府自己应管的事。 

1995年《房地产管理法》立法时,授权国土部与建设部管理房地产法律中各自部分。但那时尚未进行福利分房制度的彻底改革,因此分房仍占主导地位,也自然就无需建立住房社会保障体系,住房困难主要依赖于职工所在单位解决(这也是一种保障制度)。但1998年房改之后,供需两方都被推向了市场,也逐步显现出了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但此时的建设部机构并不具备这种职能与授权。 

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建设部一直是主角,并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上。但建设部是炒菜无锅、切菜无刀,土地在国土部管、投资在发改委管、金融在央行管、税收在财政管。缺少了手段自然就只能剑走偏锋,拼命让市场承担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造成了政府的缺位与错位。不但没管好市场的事,也没管好自己应管的事。调控的结果则是让市场中的房价暴涨、怨声不断。直到2007年,多年的争吵之后,建设部终于开始归位并承担起政府应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责任了。有了24号文件,也诞生了住房保障司。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安居乐业”所提出的指导原则中,最核心的大约正是“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明确了政府的责任与市场的责任,于是也因此有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新机构。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