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胡飞雪/文 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于正式赴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前夕,在北京接受《经济观察报》和《读书》杂志共同推出的“十大经济学家访谈录”的专访,在谈及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问题以及 “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时说:“问题当然存在,但是成就是主要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转型是基本成功的。”(见2008年6月2日《经济观察报》)。
这篇访谈洋洋洒洒一万多言,细读之可知,“中国30年改革开放,转型基本成功”是林教授的核心观点和主体判断。那么这种观点和判断有没有道理呢?笔者的看法是:一,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当然甚大,但存在的问题仍多仍重;二,转型仅仅正在进行中,而且进行得颇不顺利,充满曲折和反复,远远说不上成功,说“基本”也仍嫌过于自诩。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判断性结论,举其要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迟缓,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官营”型企业离生产可能性边界过远。突出表现在企业单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据比较分析,中国企业的钢、煤、油、电、水的单位损耗成本均远远高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横向比,中国企业的矿产资源、能源的消耗也远远高于GDP的增长率,高约三倍多。这两年提倡减排降耗,但考核第一年,并未达标。中国企业经济的这种依靠大投入、拼资源能源的增长发展方式,造成的恶果还使得消费占GDP比例不合理,这是导致民生难题的本源之一,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和良性发展。提高GDP增幅,目的是为改善民生福利,显然,目前这两者存在错位。
二是在宏观层面上价格体系改革一再拖延。价格体系不顺最大的负面作用就是扭曲了资源配置方式,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造成了不公正的财富关系价值链条。由于价格信号失真,价格关系错乱,必然对经济主体引发负向激励,进而打乱生产、消费格局,造成经济三驾马车的失衡。目前国内油价畸低、房价畸高正是价格体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一些国外民航飞机专意停在中国加油,房价则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售价比。
三是政治体制改革、政府体制创新滞后。企业尤其是“官营”型企业存在的问题有一半的原因可归结于政府体制革新的滞后,但政府也自有其本身的问题,比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责任的落实问题,体现为权力、利益、责任不对称。还有,政府体制中缺乏公共财政体制,政府收入占GDP的最大份额(包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如卖地收入、收费罚款收入等),但在如何支配上,应有更清晰透明的程序与监督体制,以避免造成公正和效率的双重缺失。
四是法治体系建设、创新还未跟上。社会的法治体系存在的价值,或者说其存在的正当性在于它向公众提供公正的公共服务,维护民众的权益和自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法治进程加快,但这主要表现在法律文本的拟订上,法治运作依旧不能令人完全乐观。在日常司法运作中,一些不依据据法律准则和事实的情况仍不时可见。
另外,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文化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创新效果并不能令人振奋,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也还没有理顺,户籍、土地制度也如坚硬的稀粥,公民组织建设发展也是步履维艰。以上这些都是大课题,决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但是对这些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不敢过于乐观,都不敢对其发展、创新进程给予过高的评价。这应是无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能说中国的转型基本成功吗?
笔者不反对经济学家在某些具体情境中讲话时讲究一些策略,但笔者更希望经济学家讲话时秉笔直书,简单明了,不要绕弯子兜圈子,学者要有学者的语言和格调,实事求是才有益于问题的解决。经济学家更应该时时处处体现批判精神和专业素质,应该更具有多看到问题和不足的忧患意识,并向政府和大众提供建设性意见,以此引导政府和民众养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能由此出发去思考公共经济事务。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学家劳苦功高、居功至伟,前两年有些人“妖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整体上看是不公正、不足为训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刚刚起步,中国目前的现实离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尚有很远很远的距离,一句话,中国的社会转型远远没有达成。在未来的路上,仍需国人尤其是经济学家们再接再厉,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