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普世价值”,就无“同一梦想”
导语:经济观察报 刘谨涛/文 世界上有没有“普世价值”?连这也能引起争论,实在是出乎意料。在司马南先生“语出惊人”之后,坊间还有诸多怀疑:这还是当年奋战“伪科学”的司马南吗?

经济观察报 刘谨涛/文 世界上有没有“普世价值”?连这也能引起争论,实在是出乎意料。在司马南先生“语出惊人”之后,坊间还有诸多怀疑:这还是当年奋战“伪科学”的司马南吗?等到看了他在《经济观察报》(2008年6月16日)上的“已经思考很长时间”的“肺腑之言”,我才明白,他发出此番言论,一点都不奇怪。

司马南其实是不否认世界上有“普世价值”的。他说:“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够生活在普世价值的阳光之下,但是19世纪、20世纪、21世纪,在这样一个民族、国家没有消亡,国家、民族利益有区隔、有分歧、有矛盾、甚至有冲突的现实条件下,普世价值还停留在神话阶段,它所具有的价值是神话价值、理想价值。”

这里就露出了一个十分简单到连小学生都能驳倒他的破绽:即便是“理想价值”,便可以放弃吗?想必司马南先生自小就被教导过 “要有远大的理想”,怎么到了今天,反而会认为“理想价值”没有价值了呢?甚至说,“理想价值”是“负价值”了呢?

如果顺着这个逻辑,我们都不要有理想好了,就坐等着“国家消亡,国家、民族利益没有区隔、没有分歧、没有矛盾,甚至没有冲突”好了。可是,这样的理想国是等来的吗?没有一个全世界共同追求的价值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能够实现这一切吗?

中国举办奥运会,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世界”不必解释了,“同一个梦想”是什么?不就是“普世价值”吗?即便眼下还是“梦想”,但至少世界上有着这样的梦想。中国提出这样的口号,也在向世界表明,中国人也在和世界人民一道,追求这样的梦想。以司马南先生这样爱国的胸怀,大约不会反对这个奥运口号吧?

除去奥运会这样直接明了地表达中国对“普世价值”的追求,中国官方也在太多的场合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比如温家宝总理接受法国《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在胡锦涛主席访日时中日发表 “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也说:“为进一步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进行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对在长期交流中共同培育、共同拥有的文化的理解。”

还有,中国加入很多国际公约,还把“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等写进宪法,不都是体现着对普世价值的承诺和追求吗?司马南先生要么是视而不见、睁着眼睛说瞎话,要么是他自己对国家的这些大政方针还有别的理解?

按说,引用这些结论性的材料,从说理的逻辑看,并非有十足的说服力,之所以如此,也是由着司马南先生的逻辑 “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因为,我看到司马南先生有这样的话:“现在政府做得对的事情你还跟它叫板,你到底要干什么,我不懂。政府做得不对,你监督你批评,都应该,但是,这里边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洗脸和杀头。换个比方,某人脸上有个苍蝇,可以轰走它,可以提醒他,可以用苍蝇拍打死苍蝇,也可以点起电子驱蝇器,但是不能拿起普世价值的锤子,一家伙把人脑浆砸出来。苍蝇打死了,人也毙命了。您是打苍蝇还是杀人呢?”

我不知道司马南先生指的是谁偏偏在和政府做得对的事情 “叫板”(激起他愤怒的《南方周末》那篇文章恰恰对政府的正确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也不知道他指的是谁提出“普世价值”就是“拿锤子杀人”。但是,这样的话是有“杀伤力”的,因为总有一些人,习惯于高举着某种旗帜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不是心平气和地平等地批评和讨论,而是旗帜一挥,别人就只能闭口无言。这种上纲上线式的 “批评”人们见得多了。

司马南先生还提到,“每天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因为营养不良而饿死”,“某国因为大兵的到来,许多无辜平民被炸死”。这个世界的确很不太平,但是,我们也很庆幸,正是因为有了“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普世价值,非洲等地区的饥饿灾民才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一些援助行动也在持续的开展,如果“各扫门前雪”,那恰恰是对普世价值的违反;我们更要庆幸,正是因为有了“生命高于一切”的普世价值,那些在战争中炸死无辜平民的事情才受到了世界的持续谴责,甚至一些责任人受到法律的惩办。

司马南先生还说 “只有国家发展才能保证全体人民的幸福”。这其实是过去常说的 “大河无水小河干”的翻版,但是,我们更应该承认“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普世价值,当我们已经领会了马克思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之后,当我们已经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更科学的表述应该是“全体人民的富足是国家富足的前提”,民不富,国难昌。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普世价值”?普世价值之于中国,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首先,普世价值不等于“西方的价值”。我们承认一些现代化的理念发端于西方,但是,科学的先进的价值观不需问出处。一种价值观问世,都会经受世界的检验。如果绝大多数人认同了,就是一种“普世价值”。

有人从“普世价值”等同于“西方价值”出发,提出“从人性相近的客观事实,并不能必然推导出古今中外社会制度追求的同一”,这里实际上是片面地把“普世价值”简单化为“社会制度”,甚至简单化为“美国式的社会制度”,并拾此以做整人的大棒。

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总是想在“普世价值”和“西方的价值”之间画等号的人,利用中西方目前存在的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差异,把普遍的共性的价值追求拒之门外,你说“普世价值”,他就说你是在完全 “移植”西方的价值,说你是想“全盘西化”,说你完全丢掉了中国自己的传统。

其次,普世价值的认同不需要强制。中国签署了许多国际性的合约,并不是说中国向某种势力、向某个国家“低头”,而是表示对这个价值的认可,这是立足于本国国情的主动的、自愿的行动,在认同这个价值之前,已经充分考虑了该价值对本国未来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中国首倡制定《国际反腐败公约》,目前已经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签字认可,这个由中国“发明”的价值也就有了普世的意义。

第三,普世价值并不拒绝文明的多样性。正如每个人尽管长相不同,但基本的人体结构是相同的。普世价值是人类最底层、最基本、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这次汶川地震,中国政府高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就是在以实际行动体现了最基本的价值观,而这并不影响中国在实践这个价值观时所要采取的行动的不同。中国抗震救灾主要通过政府主导、行政动员,同时结合民间自救、国际援助来实现,这都是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的,也可能区别于别的国家,但是,不惜代价救人这个理念是一致的。

而尊重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多样性,恰恰是一种“普世价值”。在联合国的会议上,无论大国小国,都有一票,这就是尊重的表现。而正是文明的多样性得到尊重,新的价值观才能不断涌现,经过大浪淘沙、实践检验,一些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才得以经久不衰,不断传承。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如果总结这30年的历史,至少有几个成果:这30年,综合国力大有提高;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了许多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了发展的常识;改革了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现代国家的发展模式;“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了世界;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明示了“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等普世价值。

不难看出,这些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脉络,就是对普世价值从拒绝到有保留地接受,而这个接受的过程,也伴随着质疑、争论、反对和赞同。真理越辩越明,先进的价值观不会经不起质疑。而尊重彼此的表达权(比如《经济观察报》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给了司马南先生倾吐心声的机会),这也是一个“普世价值”。

所以,司马南的“高论”的出现也是正常的,反驳他的意见出现也是正常的。至少到目前,都还处于平和讨论的范围,没有见到权力等其他因素的强力干预,这就是进步。也是中国对“普世价值”逐步认可的结果。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