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肖君秀)近日,恒大集团成功融资35亿港元、折合约4.5亿美元的私募股权融资,此次入股的四大投资者为新世界发展(00017.HK)董事总经理郑家纯、美林证券、德银证券和科威特投资局。恒大是在今年3月在香港IPO夭折之后,上市融资未果的情况下转身投向PE(私募股权基金)界融资。
由于货币政策收紧,房地产面临多重调控之下,向银行大额贷款变得困难,一些房企上市遇阻,上市融资不再可能,而一些已经上市公司增发、发债等手段难以最后成行的时候,转身投身向PE融资,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必需度过资金链紧张时刻。
偏向PE融资
恒大集团当然不仅仅只有PE融资的选择,但恒大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PE。
恒大这次合计35亿港元的融资当中,据了解除郑家纯投资11.7亿港元外,另外美林证券、德银证券和科威特投资局3家分别以7.8亿港元入股,而其中美林银行、德意志银行已经是多次投资。美林银行2006年投资1.3亿美元、2007年投资1.3亿美元合作项目,加上这次累计投资3.1亿美元;德意志银行2006年投资1.33亿美元、此次投资6000万美元,累计投资1.93亿美元。境外PE如此“钟情”恒大地产,除了恒大具有稳定的发展空间之外,最可预期的是恒大迟早上市,一旦恒大上市,这些PE投资所获的股权,将会兑换数倍以上的高收益。而据记者了解到,恒大准备三季度再次赴港重启IPO,恒大3月28日上市,最高集资额达166亿港元,但因“全球性股市下跌的影响”搁置。
而恒大退出IPO上市之后,在有多种融资选择的余地下,还是选择了PE这种最为直接、最为现实的融资办法。据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透露,恒大解决资金困难有以下3种办法:一是恒大去年开工、正在建设的36个项目,预计今年可售面积共750万平方米,在3月份时,已有近400万平方米物业在建筑进度上已达到了预售条件。可以马上销售楼房回笼资金;二是拿一大批项目进行合作;三是增资扩股。而许家印觉得手头都是些优质项目有些舍不得。不过据地产界专业人士透露,恒大已经进行了一些项目的合作,而且下一步很可能跟郑家纯会有一些住宅项目的合作,因为郑家纯所在的新世界现在主要从事的是一些商业地产。如此看来,恒大实际上融资是用两条腿走路,启动少量的项目进行大规模融资,同时也尽可能采取PE融资。
PE不是“鲜果子”
PE越来越热衷房地产行业投资,而一些资金紧张的房地产也不得不将融资的双手伸向PE这枚有些陌生的“鲜果子”。然而,PE不仅仅是使公司扩投后稀释原有的股份,而在其他方面往往也有诸多限制,公司虽然能够快速得到现钱,但一旦公司上市不成或者达不到对方要求的业绩增长等条款,就面临着往往比银行利息高出数倍的成本支付。
据市场研究机构Chinaventure发布研究报告,称房地产和物流行业在2008年一季度成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PE)的热点。报告统计,一季度PE市场共披露案例27个,投资金额23.09亿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8551万美元。
越来越多的PE投资流入到房地产行业来。对于PE们来说,虽然房地产从去年至今由于调控政策不景气,但仍然是一个高利润行业,在银行贷款收紧的情况下瞅准机遇进来,是PE行业难得的机会。而房地产用为了解决资金困局,不得不采用PE融资用股份换回现金流。
虽然PE融资能够快速解决资金问题,但一些专业人士并不看好,交银国际投行部主管温天纳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方式对于发展不好的企业压力很大,一旦业绩未能达到协议要求,或者上市未果,就要面临高额付息、还清本钱等压力。”
在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看来,PE融资成本很高,“如果负债可以解决资金需求,其实负债是最合算的融资方式。如果不能满足的话,就是权益融资,一种就是上市,还有一种私募股权的直接投资,如果非上市公司利用PE融资,比如说股票以10倍市盈率作价,则说明资金成本最少是10%(远远高于银行利息)。”另外,PE融资还会在业绩、上市、付息等方面有诸多限制,所以PE融资虽然成为时下房地产融资较为容易的办法,但并非好吃的鲜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