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的奥运志愿者
网络版专稿 实习记者 韦承武
邂逅奥运
我是04年高考考入了北京工商大学,08年毕业,正好赶上奥运会的举办。本来作为外地考生,能来北京上学就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了,又赶上了奥运会,便更容易遭到嫉妒。每次家乡的亲友与我谈起,我都表面上故作镇定,其实内心早充满了憧憬。奥运会啊,可是全人类最大的盛会之一,而我能经历这么一次,这定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情。
在大三之前,除了偶尔听到哪哪哪奥运场馆开始建设之类的新闻外,并没有感受到太多奥运的气氛。到了大三的时候,忽然有那么一天,学校开始选拔奥运志愿者了,熙熙攘攘地围了一群,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一看见参加培训的同学们统一服装上醒目的“奥运”字样以及从表情中显露出来的不约而同的兴奋,我这才回过神来——奥运真的就要来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似乎只是一瞬间,所有和奥运有关的东西一下就蹦出来了。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很早就面世了,留给人们的是一场回味无穷的惊艳;接着蹦出来的是五个可爱的奥运福娃,在大家都为这个创意的好坏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第一阶段奥运门票开始发售了,于是停下争论,抢着去银行排队买票。刚抢完第二阶段的奥运门票不久,“鸟巢”竣工了……在北京长期居住的人们会发现沙尘暴天气几乎没有了,空气比前几年好了很多。再细心点的人会发现,街上乱粘贴的小广告少了;出租车司机、公交车乘务员甚至社区里的大妈都开始学习奥运英语了;奥运场馆附近的酒店和短租房悄悄地涨价了……
精致的鸟巢
喜庆的红透出一种家的温暖
留影——老外也疯狂
“鸟巢”——家的感觉
我原本不太喜欢看建筑之类的人文景观,最先看到“鸟巢”是在网上看的照片,一看便有种一见钟情的感觉,与大多数北方建筑的粗犷大气相比,“鸟巢”的精致美观更符合我的审美观。于是在大四的时候抽了一天时间去看了一下。徒步围着“鸟巢”走了一圈,不过瘾,又爬到附近最高的楼上鸟瞰了一遍。对“鸟巢”的观察越仔细,心中就越有种温暖的感觉,这种温暖的来源与一个叫“家”的东西有莫名的相似感。是呵,鸟巢本身不就是鸟的家么?我想起多次去北京的同学家里作客,叔叔阿姨们张嘴第一句话就是:“没事,就当在自己家里一样!”“鸟巢”给人这种家的温暖,不是和北京人的热情好客一样么?“没事,就当在自己家里一样!”我想这句话不仅仅是北京人想对世界友人们说的,也是全中国人民想说的吧?
一开始,我以为像国家体育场那么重要的建筑,应该是出自中国人自己的手笔吧?后来看了央视拍的关于“鸟巢”的一部纪录片,了解到“鸟巢”的创意其实出自两个外国的设计师,出乎意料之余,又感到极大的欣喜。这无疑是“拿来主义”的一次完美实践,事实也证明,“鸟巢”的设计创意在国外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而更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从人们到“鸟巢”合影留念的热情中我得到上面的结论,我更看到了我们中国文化极大的理性与包容。
牌楼
全聚德
铛铛车
复原前门景观——大国崛起的自信
没来北京以前就知道前门曾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地方,也是老北京文化的象征。大学期间也去过几次前门,但除了几间百年老店仍旧保持着它们固有的尊严以外,感觉到的只是前门的脏乱差;老北京人自己也把“大栅栏”称做了“大破栏”;闻名中外的“八大胡同”,我也只能凭着那些老墙上难以辨认的雕刻、四合院门前仅能模糊分辨出是圆形或是方形的户对、踩三轮的导游嘴里传了上百年的故事等等,用我那想象力不甚丰富的大脑去“回忆”老北京的繁荣……我一个中国人尚且如此,想必外国朋友们更难从前门觅到老北京的芳踪。
自2007年5月9日开始,前门大街开始了大规模修缮整治工程。在经历一年时间的保护、修缮后,前门大街这条地标性的老街在再现清末民初风貌的前提下目前已基本修缮完工。预计奥运前可向游人开放。有人指责这是搞形式主义,是铺张浪费。我想不挑引起争论,事物本来就有正反两面,我只说我认为好的一面。我也是通过网上搜到了前门修缮后的一些照片。这些建筑给我的感觉是,虽素未谋面,却似相识已久。这才是属于我们自身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我们既是炎黄子孙,自身的民族文化就像遗传基因似的将一代代地相传下去,即使过了千年百年,这些建筑再拿出来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它们也会有这种相识的感觉。今天我们既然愿意修缮它,就是我们灵魂深处文化基因的召唤;我们敢向世人展示,就是我们无比的自豪与自信!
别人看到的是形式主义、铺张浪费,我看到的则是我们中华民族崛起的自信。
5号线地铁的扶手
提倡文明的契机
还有很多生活中的小细节让我感觉到奥运带来的变化。
以前地铁上的扶手只有一根钢管,人多的时候往往会有人没有地方扶,容易发生危险。地铁五号线开通以后,新车上的扶手一律换成了三根钢管,这样可以确保所有人都能扶稳,同时新增了残疾人专区。整个新车的外观、车内设计也都体现了很细致的人文观怀。陆续的,1号线、2号线等都换成了新车。
有一次听到了两个遛狗的老太太的谈话,得知她们以前小狗大小便从来不管,现在出门了都不忘记带着纸,小狗大小便当时就清理了。用老太太的话说:“来了那么多外国客人,可不能给咱北京人、中国人丢脸了。”由此窥一斑可见全豹,在奥运会期间,很多不文明的行为会得到有效纠正。
也许有些人会问,那么奥运以后呢,这些现象会不会又死灰复燃?我觉得,跟濮存晰在央视公益广告中说的一样,一场奥运会的举办也许不能把不文明的行文完全纠正,但奥运是一个契机,我们既然提倡文明,就应该抓住任何机会去提倡、发扬它!我们既然有承受黑暗的勇气,为什么不能有寻找光明的信心?
2008年北京奥运,对于北京、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来说,绝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