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减税已势在必行
导语:

投资者报(记者)看起来仍然光鲜的中国经济,其实在发生不乐观的变化。将于7月17日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分析印证时机。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形势,决策层需要就下半年宏观政策调整尽快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其重点应包括早日实施大规模减税计划。

西谚说:“人一生有两件事不可避免,一是死亡,一是纳税。”历史经验表明,轻徭薄赋才是治世良策。一个以公众利益为重、愿意藏富于民的政府,在满足必要财政开支所需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减免那些偏重的税负。而税负沉重,从来是恶政之源及民怨之因,是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的绊脚石。因此一个与民为善的政府,不会排斥持续减税,也必须这样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减免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已是长期政策趋势,目的就是激活经济,让利于民。

全球对比来看,中国税负偏重。由此我们认同财政部、国税总局等部门,已经或即将进行的税负减免。比如,为促进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发展,从7月1日开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项税负减免政策,以及去年全部取消的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都是在政府财力可承受的情况下让利于民的善政,对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业发展、提高农村消费具有推动作用。

再比如,对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兼并、收购等形式进行对外投资,国家在税收政策上一直持积极鼓励态度,中国企业控制外国企业后获得的投资收益,均可以纳入税收抵免范围,这显然有益于企业增强盈利和竞争能力。

类似税负减免,其实是中国税制改革整体安排的组成部分。即通过一段时间,形成更合理的税收体制,让纳税能力越弱的人负担更少或不担负税,让效率越高的企业担负更低的税,从而实现税收对收入分配和产业发展的正向调节。现在需要把税改时间缩短。

近10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税收基数迅速加大,现在即使大幅降低税率、减少税种,也不会影响政府财政收入的总量增长。何况在过去10年里,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一直是同期GDP增速的2到3倍。今年一季度,尽管有雨雪冰冻灾害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等不利影响,全国税收仍实现了33.8%的同比增长,这对经济持续发展并不是好事。

与此形成反差的,则是当前在通胀高企和信贷紧缩双重压力下,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放缓,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社会生活与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此进行的多项财政补贴或转移支付,在中国复杂传导机制里必然出现的跑、冒、滴、漏等消极影响下,远低于财政支出预期效果,表明通过较高税收集中后再统筹支出的办法,已日趋低效。

更直接的办法,就是立即着手实施大规模减税计划,直接让利于公众和企业,降低生活和生产成本压力,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对个人而言,应考虑把个税起征点从目前2000元大幅提高至3000、4000或5000元,以增加纳税人群可支配收入,确保其消费能力有所提高,对冲生活用品涨价。对企业而言,应进一步降低企业所得税,并根据行业、地域、规模等情况,实行更大幅度的税负减免,以减轻企业负担,恢复其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这样即使继续货币从紧,也能避免企业因流动资金过紧而出现衰退,且将刺激资金回流实业领域,减少资产价格泡沫。

因此可能涉及的税率计算、减免范围等具体实施问题,当然复杂而繁琐,牵扯到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也关系重大,但这都不应成为立即实施大规模减税计划的借口。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的潜流涌动,决策层需要有大智慧,如果不能在涉及中国繁荣的大问题上尽快达成共识,很容易错失重要的政策调整主动权,并将中国经济拖入更难应付的艰难困局之中。

税收也可以有减有加。大规模减免偏重税负的同时,许多重要新税种可以酝酿开征。比如物业税、资源税、环境税等,既是中国经济现实所需,也有利于通过税收杠杆更好调节经济和产业结构,还可弥补个人和企业税收减免后财政收入之不足。此外,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仍可提高,通过全面查补税款,也能避免因大规模减税而对政府财力的不利影响。

中国在转向市场经济,政府首先不应成为发展红利的分享者,而应始终是发展方向的推动者和市场规则的维护者。实施大规模减税计划,是增加企业支出、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可直接延长中国经济的繁荣周期,也会使国家财力得到可持续、而不是竭泽而渔式的短命增长。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