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杨惠妍父女共治千亿家族产业
导语:

投资者报(记者冯昭)26岁的中国内地首富杨惠妍曾一度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最近一段时间,媒体的目光又纷纷回到其父亲杨国强身上。

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TVB并购案终于告一段落。日前,碧桂园(02007.HK)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已备齐并购TVB(00511.HK)及相关资产所需的125亿~130亿港元,不久即可提出收购:先买入邵逸夫手中约26%的电视广播股份,同时提出全购;然后向邵氏家族买入私人持有的相关资产,其中包括邵氏影城股权。

此次并购,过程之扑朔迷离、交易额之巨固然罕见;更使人感到突兀的是,从地产到传媒,似乎是一个不小的跨度。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地产开发商,杨国强何以突然涉足文化产业?

隐居幕后的中国首富

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首富排行榜上,似乎没有哪位企业家比杨国强更具神秘色彩。这位农民出身的顺德富豪,在公司上市之前,名字曝光率虽高,但其照片从未在传媒上公开过。甚至此次百亿并购,杨国强也未对媒体吐露一字。

杨国强出生于广东顺德北滘镇,自幼家贫,据称“17岁前没有穿过鞋”。依靠在政府部门当“领导”的哥哥杨国华,杨国强迅速成为北滘建筑工程公司的经理,正是在这个职位上,杨国强赚取了上百万元的人生第一桶金;在担任公司经理4年后,杨国强和其搭档杨贰珠拿出3395万元的巨额资金,对其所在的北滘建筑工程公司进行了MBO,从此,农民出身的杨国强成了“Boss杨”。

1992年,杨国强趁内地房产热,在顺德碧江及桂山交界处兴建了4000套别墅,取名“碧桂园”。但是,由于当时内地楼市泡沫破裂,4000户碧桂园只卖出了3户,差点儿变成烂尾楼。面对滞销的楼盘,一筹莫展的杨国强听取策划人王志纲的建议,兴建了一所贵族国际学校,吸引有钱人的子女就读,并以此带动学生家属买楼定居的方案,从此,碧桂园在广东一炮走红。

从1999年的广州碧桂园起,到后来的华南碧桂园、均安碧桂园、碧桂园凤凰城、半岛碧桂园……杨国强以“一年一个碧桂园”的速度开始在珠三角连锁经营,迄今已完成了逾38000个住宅单位。其第一个省外项目,长沙碧桂园在2006年创下了一天销售额4.9亿元的记录。

成为楼盘年销售额数10亿元的富豪后,杨国强仍然非常低调,但在“潜伏”了十几年后,地产大鳄杨国强终于无所遁形,十分不情愿地浮出了水面。然而,似乎是有意回避公众的目光,2005年,正如日中天的杨国强就将其大部分股份转让给了二女儿杨惠妍。

与刻意与媒体保持距离相比,其乐善好施的行为却在当地有口皆碑。除了连续十几年捐巨款做善事,杨国强还专门创办了一所免费学校“国华纪念中学”,以资助穷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在校内的一块石碑上写道:“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

2007年4月,代号为2007.HK的碧桂园股票在香港上市。上市当天,其股价就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短短两分钟内从每股5.38港元蹿升至7.21港元,当天成交量逾100万股,成交金额达72.26亿港元,为当日香港联交所普通股成交第1位。碧桂园总市值当天就升至1163.2亿港元,成为中国内地房产企业中名副其实的市值王。

由于碧桂园大部分股权已归其二女儿所有,在《福布斯》亚洲版2007年中国富豪榜上,时年26岁的杨惠妍即以160亿美元的个人净资产荣膺中国首富。杨国强则隐匿在首富的光环之后,成为“中国首富之父”,杨家父女名下产业总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父女共治的现代版本

自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后,香港舆论界及香港市民对杨国强印象颇佳,但令很多人不解的是,杨国强为何刻意避开媒体的目光,将大部分股权转让到杨惠妍名下?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进行多元化经营也无可厚非。但是,碧桂园集团的相关材料也显示,该集团长期专注于内地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物业及酒店经营管理,从未涉足过其他产业。杨国强又何以看中TVB,举债百亿港元进军传媒业?

杨惠妍作为巨大的上市公司股票所有者,“尽管她肯定不是天才,但是她品德很好,很勤奋,具备以后作为企业领导的很好的素质。她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参与董事会的会议。她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从上学第一天到毕业,每次考试都是A,校长亲自给她发毕业证,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荣誉。真的是很高兴有这么优秀的接班人,不过我还年轻,在以后很长时间里还可以掌舵,现在说退休还早。”在谈到其二女儿的优点时,杨国强如此表述。

显然,在把杨惠妍推到前台的同时,杨国强并没有闲下来。此次,他以个人的名义举债百亿并购TVB,与其说意在多元化经营,不如说是创造了一种“父女共治”的管理模式——逐渐减少对碧桂园日常管理的直接操作,而是把一手打造的企业放手交给女儿打理,以促进其快速成长;交权后的杨国强,则除了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今后,他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进军传媒圈,离家出走重创江湖了。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中国内地新兴的富豪阶层以全新姿态出现在华人世界的尝试:先是潘石屹等人赴中国台湾考察,后是杨国强收购邵氏,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大陆富豪在尝试融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华人商界的开始。

在发达国家,企业巨子投资传媒业习以为常,例如:通用电器曾收购全国广播公司和NBC电视网的母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西屋电气购买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但是,由于中国内地法律限制,私人尚无法染指电视台,杨国强只能选择一家香港电视台“突围”。更何况TVB早已在珠三角落地,并视内地市场为未来可开拓的重要空间。

在一份名为《2007全球商业环境报告:改革之道》的调查报告中,中国内地商业环境改革居第4位。杨国强能进军电视传媒领域,从另一个角度说,也证明了中国内地商业环境的日益开放。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内地资本进军传媒业已屡见不鲜:2005年,金华邮电工程安装有限公司买下吉尔吉斯斯坦广电部拥有的德隆电视台的股份;2006年,温州商人王伟胜在中东收购了亚洲商务卫星电视台;而收购香港的阳光卫视,也弥补了覃辉媒体架构中的缺失。而这与中国内地商业政策的宽松不无关系。

因此,杨国强的投资行为看似不太合乎常理,但仔细想来又非常合理:并购TVB,不但可以放手让女儿快速成长,在分散地产风险同时,也博取了一定经济回报水平之上的话语权和政策回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