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节能
一方面,电荒、煤荒、油荒已闹了很多年;另一方面,节能服务公司要想做成一单生意,还得去求着耗能用户……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合理现象?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节能?
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能源市场的利益主体尚未确立。
“一个真正的市场,必须有明确的买方和卖方才能有真正的交易。目前,中国的主要能源是电力和石油。这两种能源都控制在垄断机构手里。电网公司和地方政府是脱钩的,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节能积极性。”韩晓平解释道。
买西红柿的人是为了自己吃的,所以买的时候就很认真;卖西红柿的人也主动以质论价,买卖双方都要讨价还价。而现在,中国的能源供应既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更没有以质论价的习惯。用户买电必须到电网公司购买,发电企业也必须把电力卖给电网公司,没有形成有利于节能的电价结构。
韩晓平认为,应该建立这样的能源市场机制:比如北京市电力公司交给北京市政府管理,代表北京人民去购买电力。北京及其周边的天然气发电厂、热电联产企业虽然燃料成本较高,但有两个好处:一是离北京很近,既减少了输电成本,又稳定、可靠;二是环保效果好。而山西、内蒙的燃煤电厂虽然燃料成本低,但输电成本高,也不安全。这样,北京市电力公司就可以在价格和安全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具体到北京市的电网,也存在节能积极性的问题。工厂电机的额定功率为50千瓦,但正常运转时只需5千瓦,还存在负荷变化的问题。如果用户安装了变频装置,就可以实现软启动和智能调速,不但节约了电力,更减少了用电负荷、实现了电网平稳运行。所以,用户投资安装变频装置后,最大的受益者是电网公司。
“但现在,由于没有形成真正的能源市场机制,大家都没有节能的积极性。电网公司划归地方政府后,自身利益与市场行为挂钩,许多节能措施自然就落实到位了。比如,楼内的电梯在安装变频装置实现智能调速后,还可以安装逆向发电装置,这样一来,仅一座楼的电梯每年就可以节约很多电力,而地方电网也变得更加安全可靠。”韩晓平说。
在日本,每个用户都要缴纳容量、电量两笔费用。用户的电表是可以选装的,不同容量的电表收取的容量电费也不一样。如果用户合理安排用电,将空调、洗衣机、微波炉分开使用,原本要安装10安培的电表,现在只需要安装5安培甚至更小的电表,节省了容量费用,实现了电力需求的平稳。每个用户都主动管理自己的用电情况,电力负荷就降下来了,电网运行也更加安全可靠,电价也随之下降。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稳定的电力需求最为节能。同样发生10万千瓦时的电力,60万千瓦的机组要比10万千瓦的机组耗费更多能源。签署协议的时候,发电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用电特点安排机组运转,真正反映出电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实现优化配置。
绿色配额 一举两得
如何让节能服务公司和绿色能源成为抢手货呢?韩晓平认为,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即实行绿色配额交易。
政府对可再生能源颁发绿色证书,虽然都发出了100千瓦时的电力,但根据不同情况颁发数额不等的证书,如:太阳能、风能给300张证书,天然气、大水电可能是60张;而火电则要缴纳绿色证书。
绿色配额还可以落实到每一位公民。比如,核定每人每年的用电量为250度,超过这个基数,按照超出情况收取阶梯电费,低于基数的用户可以将节省下来的额度换取绿色证书出售。政府还可以对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制定用能标准,超出配额要花钱去买绿色证书。
这样,节能就变成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企业虽然在节能方面进行了投资,但在用电环节得到了收益。那些使用一次能源发电的企业,要么去市场上购买绿色证书,要么自己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实现绿色证书的收支相抵。国外经验表明,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节能服务公司、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一下成为了市场的抢手货。
“现在节能服务公司做不起来,根本原因在于能源供需市场没有配置起来。节能减排工作不能靠运动式的推广,而要靠有效的市场机制。政府要做能源市场的制度设计、市场规划、交易机制,市场配置好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市场比谁都聪明。”韩晓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