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全新价值洼地
导语:

 

昆明——成都——杭州——石家庄,这是北京金博尔节电公司(以下简称金博尔)总经理张柏两周之内路过的4个城市。回想几年前,为了一笔十几万元乃至几万元的生意,张柏磨破了嘴皮,有时甚至还要先让客户试用几个月,即便如此,还是吃了很多闭门羹,尤其是国有企业、政府部门,理由千篇一律地简单:“我们的支出预算里没有节能改造的钱。” 

2007年开始,张柏发现洽谈业务的难度小多了,已不用再给客户讲解节电的益处,而是直接介绍自己的产品优势;进入2008年,开始有大单生意主动送上门来,其中还包括一些政府采购工程。 

“客户对我们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现在,我们基本不接那些小活儿了。”张柏疲惫的表情中透着喜悦。 

不止是金博尔,很多节能服务公司都感受到了这种明显的变化。615,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节能宣传周已不再停留在过去的口号传单式宣传,在很多居民小区和单位大院,人们开始排成长队购买节能灯等产品。不过,这背后的努力却是政府的大力推动——以招标方式向节能灯生产企业采购大批节能灯具,并以每只1元钱的价格卖给居民。 

“与其他产品和服务不同,节能减排行业的利润不会因产品成本的降低而降低,而是以能源价格作为参照物的,原油价格在一年时间里翻了一倍!”一位老专家如是说,“而用户看的是你能帮他节约多少能源,不管你在设备上投资了多少钱。” 

节能催生快公司 

在中国,一场改进用能方式、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热潮正扑面而来,据中国节能产业委员会统计,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总产值已从2006年的82.5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16.57亿元,同比增速约为162% 

据美国能源基金会数据显示,2005年到2020年,中国能源总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其中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的投资将达到7万亿元,平均每年节能环保的投资规模为3000亿至4000亿元。 

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认为,节能服务行业在我国的规模虽然还不是很大,但具有很大上升空间,属于朝阳产业。很多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节能服务公司在最近几年获得了飞速发展。 

今年初,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球节能服务峰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节能处处长陆新明说,中国每年在节能服务方面的市场份额,据测算应该是1000亿左右,市场空间十分巨大,而目前30%的年均利润率,也表明这个行业的巨大吸引力。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3年的投资回收期应该算不上好项目,多数节能减排项目只需一两年就可收回投资,进而转入纯利润阶段。  

政策尚需更细化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在此之前,由于管理体制、政策配套等多种因素,导致用户节能积极性未能调动,节能服务公司步履维艰,成为被金融机构及投资机构遗忘的角落。 

转机发生在2007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具体扶持政策。 

20076月,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20079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对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范围内的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新机制,按改造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给予奖励,多节能,多奖励。为调动企业积极性,对符合奖励条件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办法》按企业报告节能量先预拨60%的奖励资金,等项目完成后,再根据审计的节能量进行清算。《办法》同时要求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节能工作的各项责任,并安排必要的资金予以支持。 

2008324,财政部表示,为大力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财政部安排了270亿元专项资金。 

如果把上述系列政策看作是促进节能减排的“胡萝卜”,那么,今年41日,修订后并正式施行的《节约能源法》,首次确立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使得节能减排工作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应该说,目前中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但还有很多配套的政策、制度需要改进”,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沈龙海说。比如: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每年节约了20万余电费,这笔钱该入到哪个会计科目?又以什么形式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呢?沈龙海的建议是在合同期内将节能服务支出列入企业成本。 

此外,沈龙海还建议:建立银行节能项目贷款窗口,创建新的金融工具,促使更多的商业贷款进入金融领域;同时,要建立节能项目商业贷款担保机制,在节能领域开展银行保理业务,以及加大对节能服务公司股权融资的力度;此外,还可以为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融资租赁,提供股票、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服务。 

“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服务领域和商机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兴业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朱力勇说道。 

瞄准价值洼地投资 

我国节能环保的基础差、底子薄,下游产业的市场化运行严重不足,现阶段将在政策鼓励和节能减排目标分解的作用下,加大各项场地设备投入、基础建设。下游企业将以建设期的市场占有率为主要目标加大产业扩张,未来将经历“市场规模扩大-兼并重组-产业集中”等一系列的阶段,盈利效果短期内尚难以显现,依赖政策补贴的特征短期难以改变。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有3万多家节能服务公司,分布于不同的细分领域,其生存状态也各不相同。利德华福、神雾、佩尔优……一批拥有专利技术、市场占有率高的节能服务公司已成为投资机构竞相追逐的对象。那些在产业链上具有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的企业有望借发展机遇快速成长,成为为细分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对这类企业的识别、追踪和中长期投资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作为投资机构,只要吃透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扶持对象,投资节能减排领域就有章可循—— 

首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编制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以下简称《目录》)。《目录》是从行业协会、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和部分院士推荐的120余项节能技术中,经组织专家评议,并多次征求有关方面意见,最终选定50项重点节能技术。目前,这些技术普及率最低不到1%,一般在30%40%,具备很大的普及空间。 

其次,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的科研经费,调动全社会500亿元的资金投入,实施科技节能减排工程,规模化推广一批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攻克一批重点行业、重要区域急需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一条清晰的投资路线已呈现在投资机构面前。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