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拍卖行与画廊是分工明确的“兄弟俩”,前者专职于少量精品的艺术品交易,后者则负责日常交易。 拍卖是二级市场,画廊是一级市场,在国际市场的日常交易中,“画家——画廊——收藏家”的商业链条已成为一种完善的市场机制。
画廊是艺术与市场、艺术家与收藏家的中介和桥梁。优秀画廊甚至影响某种艺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影响艺术史的发展方向。
利奥·卡斯蒂里——中国艺术圈中人的崇拜偶像,美国画廊业的巨匠,也是当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当代艺术巨商,他于1957年创建的卡斯蒂里画廊在几十年中推出了一大批当代著名艺术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除了“大色域画派”的艺术家外,几乎所有重要艺术流派中的代表性艺术家都接受了卡斯蒂里画廊的代理的推介。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画廊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与拍卖行相比,中国画廊数量还不够多,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全北京叫画廊的有四五百家,上海也应该是这个数字。但真正合格的画廊全中国也不超过几十家。
有人根据资本与资源实力将画廊划分为高、中、低端画廊。而美国的资深艺术经纪人古尔·约翰斯则认为只有两种基本的画廊:代理艺术家的画廊,即一流的商业画廊,这些画廊是艺术家的唯一代理机构,他们把所有的新作品都送到画廊。因为是画廊第一次把他们的作品推向市场,因此画廊就是为他们定价的唯一权威机构。
一流的画商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扶持最优秀的艺术家,售出的作品价格常常是较低的,因为要维持市场的秩序和稳定,画价的快速增长可能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相反,二流的商业画廊不代理艺术家,只销售作品,只对以最高价卖出艺术品而获取利润感兴趣。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纵深发展,画廊作为艺术品的一级市场将逐渐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其运作也将日渐正规。对于初入此道的艺术投资者而言,经常去画廊逛逛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是许多著名的收藏家是在画廊中完成了其美术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实时了解作品价格市场行情。有空,常去画廊看看。
《投资者报》:2006年、2007年这一拨艺术市场热来自拍卖行。一年一度的春拍和秋拍成为艺术市场“风向标”,艺术品拍卖几乎被当做整个中国艺术市场的代名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一级市场——画廊的默默无闻。怎样解读这种“倒悬”现象?
林松: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新兴行业,与经济发展相比相对滞后。要实现迅速爆发、自我繁荣迫切需要强有力、综合性的指标,而拍卖行是一个品种丰富、公开、集中又多元的市场,屡创高价的操作方式使它具备足够的聚众效应和新闻效应;同时拍卖行是一个公开的参考体系,新参与者对画廊中新画家的作品,无法判断其价值都可以去拍卖行中找到参考。拍卖行集结了相当的人气,推动了艺术品市场的火热。从“非典”后书画市场的火热,到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火热,再到当前古董市场的火热,都有拍卖行的巨大推动作用。
画廊是一个个体的经营行为,它的成交额无法统计,不能达到拍卖行的聚众效应和轰动效应。空前繁荣的中国经济和全球化市场的迅速打开,使中国艺术品市场不能按部就班地发展,我们不得不借助二级市场的力量吸引人才和资金,大力发展自身。
但是艺术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理性的收藏家、心态平和的艺术家,这些都需要画廊来构造良好的市场基础,缺乏了画廊的基础作用与参与,也会造成拍卖行业务发展的瓶颈,也容易造成整个艺术市场秩序的混乱。
画廊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长时间来发展,艺术家的培养和收藏家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艺术品的高投资回报率体现在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暴利的奇迹随着市场的理性将越来越难、越来越少,所以画廊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从今年开始,中国艺术市场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画廊势力开始逐渐崛起,对拍卖行进行有益的支撑和补充。
《投资者报》:有一个共识:这一拨艺术牛市是由西方推动的。包括岳敏君、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所谓“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天王”,都是被国外藏家发现并成功推到中国,我们的本土画廊业集体失语,为什么?
林松:一个历史原因是“四大天王”的成长历程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向外走的过程,而此时,中国艺术市场尚未形成,他们只能将作品卖给外国人。当中国经济发展,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出口转内销,他们作品的价值才被我们认识。现在的我们在为错过的历史买单。
“四大天王”这一批,无论从学术体系还是收藏体系来看,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外国人对艺术的看法,至于是否符合中国人的看法需要时间来检验。所以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中国艺术市场审美价值体系的缺失,艺术的评定标准是什么?国外的艺术品经过历史的检验,一方面陈列在博物馆、美术馆让大家鉴赏,一方面在拍卖行和画廊通过清晰的价格得以表现出来,有序可查。作品价格虽昂贵但有一套体系来支撑。
审美价值体系的缺失会导致很多问题,目前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种种质疑,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我的标准和体系尚不健全。我们的拍卖行和画廊应减少掠夺性经营方式回到基础性建设,我们的艺术家也应该冷静下来,共同找到并建立我们自身的审美和价值评判标准——中国艺术审美体系,这是核心问题。这也需要媒体、评论家、收藏家、美术馆等共同参与。
《投资者报》:怎样划分中国的艺术消费群体?
林松:中国艺术市场参与者有三类:一类是专业收藏家,目前在中国的数量还很少;另一类是有投资概念的人,他们也买也卖,起到炒动市场的作用,被我们列为行家;第三类是消费阶层,他们消费几万到二十几万元的艺术品,他们不持有获得暴利的动机,但是有成为专业收藏家的潜质。
《投资者报》:画廊的目标客户是怎样的人?
林松:画廊是培养基本的艺术家和购买者的,有了基本面才有此后金字塔尖的高端购买者和大师级艺术家。画廊会选择合适的对象,有一部分和拍卖行是重合的,也有一批中产阶层的客户。画廊的生存应该有2/3以上的客户是第三个群体,消费在几万到二十几万元的中产阶层客户支撑。他们收入不错,购买10万元左右的作品就像购买名牌、奢侈品一样并无压力,以身份和品位等精神层面的消费和愉悦为目标来购买。我接触到的欧美、新加坡、印尼、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保持着健康的消费心态。
这个群体是艺术市场的基础。只有庞大的健康的消费市场作为支撑,才会有逐步进入金字塔高层和顶端的投资家、收藏家。
他们的成长需要培养。我们画廊曾经销售过曾梵志、刘野的作品,我们推荐他们以2万元人民币买到,后来拍到三四百万元。因此,建立起客户对我们的信赖,这就是画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