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资“猜猜看”
导语:

周末和同事聚餐,随口说出在家和儿子最常玩的游戏是“猜猜看”,没想到他们大感兴趣,并急不可耐地玩起来。更没想到的是,大家玩得一发不可收拾,直到饭店打烊服务员再三催促,才不情愿地结束游戏。大呼过瘾者有之,并声称以后聚餐不再玩“杀人”了。

“猜猜看”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参与者分为出题人、猜题人和参与人,由出题人写下一个词在参与人间传阅,猜题人通过封闭式发问猜出这个词。在猜题人提出封闭式问题时,出题人和参与人只能以“是”或“不是”来回答,具体发问次数不限,直到猜题人猜中答案为止。大家轮流扮演三种角色,最后的获胜者是通过最少发问猜出答案的人。

在发问与猜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归纳、筛选、排除、印证等多种方法,一圈玩下来就能看到每个人思维模式的特点。“猜猜看”游戏关键的乐趣还在于,整个游戏过程中,猜题人觉得是在大海捞针,出题人却觉得一点即透。这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下,拥有信息的人成了智者,而不拥有信息的人总是错误百出。这让我意识到:在信息充分透明的情况下,每个人做出的决策基本是一样的,人们决策的对与错,取决于人们对信息掌握的深与浅、真与假。

在股票投资领域,我们一样要猜,但那是根据我们对一家公司各种信息的判断,做出买和卖的决策,然后等待结果公布。如果我们猜得准,投资就成功,猜错了就失败。所以,想要做出一项成功的投资,一定需要对信息充分了解。只有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投资决策,才有成功的把握。

《孙子兵法》上有一句话很适用于投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译成投资理念就是,未做出投资决策前就应充分了解信息,计算出成功概率的大小,了解信息多胜过了解信息少,何况不去了解信息呢?

那么如何保证我们在投资股票过程中的信息充分呢?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是需要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作为上市公司,有义务向大小股东披露同样的信息,信息也应该足以充分到能让股东们做出同样的投资决策。如果向机构、利益关联人披露的信息和向公众披露的不一样,那么公众就会如大海捞针一般,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几率永远低于做出错误决策的几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淮秀,之所以能做出买入ST盐湖的“正确决策”狂赚数千万,恐怕和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信息大有关系。这样的暴富现象如果层出不穷的话,意味着在帮助信息充分者掠夺财富的同时,也会加重股票市场的投机和恐慌气氛,导致市场的大涨大跌。

在制度层面,不仅要求上市公司保证信息披露的公正性,还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做到详尽、规范。我国对上市公司的招股书和年报信息披露的要求过于简单,基本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而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部门对解答投资者疑惑又不能尽责,以至于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难以得到保证。

而作为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管者,管好市场信息披露的公平和公正,维护好投资者享受平等信息的权利,市场的投机现象会比现在少得多,监管部门也就自然少了很多高位打压泡沫、低位救市的额外工作。

在保证了信息披露充分的前提下,投资者应该更多地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这一轮牛熊交替的行情中,中小投资者败多胜少,除了在机构和大股东博弈过程中缺乏信息优势以外,缺少自己理性判断也是很大一个原因。

很多投资者购买一支股票,仅靠道听途说的消息,或者某位带头大哥的推荐。很多人在购买股票后对该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都不了解,也不知道对上市公司价值衡量的主要指标是什么。这样的投资方式相当于孙子兵法中讲的“不算”,“不算”还想胜,只能祈祷天上掉馅饼了。

正确的投资决策,首先需要对宏观经济和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有一个全局判断,其次要对上市公司的基本业绩、财务健康度、竞争能力、行业前景、估值水平等诸多方面做出了解,最后需要知道合适的买入和卖出时机,还要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做到这些,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猜猜看”的游戏看似也很有难度,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一般问四到五个问题,就可以猜出答案。选股票其实也一样,看似大海捞针,其实有章可循,关键还取决于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自身的不断进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