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新雨:做一个非常专业的记者
导语:投资者报 王虹 现实中的勾新雨做事时不苟言笑,说话语速很快,在他的办公室里采访时,他表现得非常认真,甚至有点严肃。也许这是多年当记者养成的习惯。

《经济观察报》的高级编辑郭宏超,谈起他和勾新雨2006年调查山西焦炭配额案时,说他俩通常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他负责和声细语地劝说企业透露实情,而身材高大的勾新雨则负责“恐吓”。

现实中的勾新雨做事时的确不苟言笑,说话语速很快,在他的办公室里采访时,他表现得非常认真,甚至有点严肃。也许这是多年当记者养成的习惯,因为作为一个记者,经常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找到事件的重点和关键、向采访对象抛出有分量的问题。

于是对勾新雨的采访自然而然联系到了记者的职业度和新闻的专业性。2006年随北大FT香港观摩团到港交流后,他曾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了“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化的记者”。在他看来,一个专业和称职的记者要“去除文人的救世情怀和投机者的投机心理”,站好记者的视角,写出符合所在报刊定位和风格的文章,就是职业化的记者。

记者究竟应该当一个理性的旁观者还是感性的参与者,在采写文章时究竟应该冷静客观,还是应该融进自己的看法,一直以来是新闻行业里的两派观点。勾新雨倾向于前者。作为一个专业财经记者,他认为提供正确和准确的报道比人文关怀更加重要。

这一观点乍看有点冷酷。

具体到《投资者报》,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读者想看人文关怀感比较重的文章,他可能不会选择《投资者报》,他坦陈人文关怀不是本报最重要的特质;而如果他在想做投资、需要一个媒体作参考时选择《投资者报》,觉得《投资者报》能在这方面给他准确、深入的信息和资讯,值得他信赖,这份报纸和报纸的记者才是真正的成功。对于一份定位于高端读者的财经报纸,记者最需要的也许不是空谈人文关怀。

勾新雨在新疆赛里木湖采访

图为勾新雨在新疆赛里木湖采访

“其实我最想做一个特别专业的、一直跑某一行业的财经记者。”勾新雨说。在《经济观察报》时,他有很长时间是专门跑钢铁行业的记者。现在身为《投资者报》的记者,他要关注的是更加宏观的问题和更加宽泛的领域,但说起钢铁行业他仍然兴致勃勃。

他说,如果一个记者一直跑一个行业,他对这个行业会特别了解,久而久之,记者对该行业认识的深度、专业性可能会超越好多专家、学者。这是勾新雨追求的职业化记者的终极之路。

勾新雨发表过的主要文章:

《钾肥进口权垄断 9亿农民埋单》

《山西增长极限》

《正在消失的听诊器》

《驻京办整肃风暴》

《首钢搬迁》

《山西焦炭配额窝案》

《010恐惧症》

《内蒙古煤电怪圈》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