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投资者报 > 专栏 >
全球化式微威胁中国经济
导语:

在能源价格飙涨拉高运输成本、挫伤亚洲经济奇迹后,“扁平”的世界正逐渐变圆。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因提出“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而蜚声国际。此概念主要是指商品与劳务可轻易在某地生产后在全球贩售,这也是中国等以外销为导向的国家近年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世界扁平”的前提是运输及能源成本低廉,如今油价飙升,此理论愈发难以成立。

“亚洲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于能源及运输成本低廉的年代,现在整个模式将面临严酷的考验。”摩根士丹利驻伦敦策略师任永力(Stephen Jen)表示。“中国有许多工厂是在过去10年间兴建,以特定的能源成本水平进行规划。能源价格已大举超出当时预设的水准,这些工厂可能会难以为继。”

亚洲地区迄今受全球信贷危机的打击相对较轻,但在能源成本狂涨的新局面下,企业获利能力将持续下滑。亚洲已经发展出效率极高,且高度相互倚赖的制造业模式。商品的生产可能始于越南等劳动成本极低的地方,而原材料则可能是从千里以外的地方运来,加工后送到中国的高科技工厂进行较高技术层次、附加值较高的收尾工序,之后再将成品运送到欧美地区销售。

这种发展模式耗费很多能源在运输上,相关成本已大幅增加。CIBC World Markets经济师Jeff Rubin和Benjamin Tal估计,如果以原油每桶150美元计,一个40英尺的货柜从上海运送至美国东岸的成本接近10000美元,较2005年增加一倍,而在同样的油价下,从墨西哥运送至美东则仅需4000美元。

货柜航运的兴起虽然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但因货柜轮的成本中燃料的比重较高,燃料价格上升对货柜运输的成本影响更为强烈。因此,与10年前相较,油价上涨对于整体运输成本的冲击现在要强得多,因为旧式货轮成本结构中有比较大的比重是落在码头装卸等方面上。

当然,来自中国的商品价格上涨,并非只是中国及其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这也对美国及其货币决策官员带来考验,多年来亚洲出口的廉价商品压低了美国整体通胀水准,美国货币政策官员的工作因而轻松许多。

这当中的一大关键是中国补贴能源价格的政策还能撑多久。中国上月调高汽柴油价格约18%,而这仅仅是十年来的第二度涨价。

全球化的效应转弱当然也会有获益的赢家,比如包括墨西哥、加拿大、东欧,以至美国及西欧国家的制造业者将会发现他们变得更具竞争力,而这样的效应已在美国钢铁业浮现。由于美国钢铁业者较为接近原料供应源头,不像中国得远从巴西及澳洲进口铁矿砂,美国钢铁公司近来已找到新的竞争优势。

“过往全球化是以中国为中心。”任永力指出,“中国将成为新局面下的主要的受害者之一,为中国服务、受惠于中国的亚洲国家也将受到伤害。”

任永力认为亚洲企业将遭到挤压,一方面得面临本国货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薪资及能源成本飙升将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率。而且,美国及欧洲的需求很有可能萎缩或停滞,这亦不利亚洲企业。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