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分析员 李静)进入2008年以来,在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压力下,中国经济增速呈持续回落趋势,而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各类物价随之持续上涨。从总体上说,中国目前处于“增长放缓,通胀高企”阶段。
综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日本经济史,我们认为,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国际经济环境的相似性
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势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环境颇为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本币升值压力凸显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两次日元大幅升值周期:1971年1月至1973年3月为第一周期,其间日元汇率从1:358.02 上升到1:261.9,升值幅度达到26.8%;1975年12月至1978年10月为第二周期,期间日元汇率由1:305.67增长到1:183.63,增幅为39.925%。
对中国来说,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调整,世界上其他国家汇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值。加之中国经济在该阶段实现较大的发展和变化,这使得人民币升值成为一种趋势。
此外,为数不少的研究报告认为人民币价值低估,只有不断升值,才能使人民币回归合理价值区间。在各种因素下,人民币不断升值并连创新高。2005年7月21日至2008年7月29日,人民币汇率从1:8.11上升到1:6.8205,增幅为18.91%。
国际油价持续上涨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并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进而形成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从石油危机爆发至1974年8月,日本进口石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超过了228%,1978年底,伊朗政变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原油由每桶13美元增至1980年的每桶34美元,日本其间石油价格指数最高增幅为137%。
考察当下国际油价,同样也处于高位运行阶段。随着2003年美国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国际油价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上涨通道,并且在2007年呈加速上涨趋势,纽约商品交易所油价从2007年初的约55美元/桶上涨到年底的约95美元/桶,涨幅超过70%。2008年,油价呈现进一步的加速上涨,先后突破每桶100、110、120、130美元的大关,继7月3日后,于7月14日又创新高,达到145美元以上。
全球经济步入高通胀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得工业成本大幅增加,进而引发了当时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波及范围包括美国、日本、巴西等绝大多数国家。
时隔30余年的今天,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又在上演。美元的大量持续的发行,冲击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使得世界石油和粮食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因此,就全球经济状况来看,今天的中国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
国内经济环境的相似性
就国内环境来说,当今的中国和当时的日本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特点、能源危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前期:低汇率高顺差
70年代前期的日本,面临着低汇率下的对美贸易顺差增大以及外压迫使汇率升值的压力。自1965年以来,日本的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提高,外汇储备从1970年的44亿美元猛升到1971年的154亿美元。这种情况下,日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提高日元汇率。
目前,中国也面临对美贸易顺差的问题,巨额贸易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6月,已超过18088亿美元。中国现实行自主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但也承受着国际压力。
当前:低增长高通胀
日本在经历了前期的高增长后,上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导致能源紧缺,使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20%以上,工业产值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油价攀高带动物价上涨,70年代中期出现了严重的通胀,特别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1974年进口物价上涨66.3%,受其影响,CPI也上升24.5%。
当前中国的经济也面临着,持续上涨的油价引发全球能源危机,大量发行的美元引发全球升值压力。受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影响,物价持续上涨。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4%,回落1.8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回落2.2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1.9%,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增速放缓的同时,CPI同比上涨7.9%。
未来:产业转型和“米德冲突”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该增长方式所具有的高耗能、低产出、低附加值,使得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严重等问题,陷于后来称之为的“米德冲突”之中。主要体现在:若实行紧缩性政策,将带来贸易顺差和流动性过剩;若减少贸易顺差,实行扩张性政策,将进一步增加通胀压力。
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存在着与当时的日本类似的问题。中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等仍是出口主导产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相似的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开展,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产业转型等问题,一一摆在眼前,其中最重要且最困难的就是产业转型。
值得借鉴的日本经验
由于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与上世纪70年代日本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故日本当时治理经济的经验对中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经济结构成功转型。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在意识到能源的制约作用下,日本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实行轻型化的产业结构,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依赖。同时重视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克服了石油危机,实现了经济的新发展。就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而言,最主要的解决方法是产业结构转型,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制造高附加值产品。
二是冲破“米德冲突”困局。为解决“米德冲突”,日本对产品进行价格统制,并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来抑制总需求。日本央行曾先后四次提息,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从4.5%调至9.05%,来减小通胀压力。
此外,还通过“窗口指导”实现央行对民间金融机构相关活动的制约,最终实现资产资金及物价的下降。就中国而言,也应该充分发挥汇率的作用,实行从紧货币政策,抑制通胀,同时注重拉动内需,保障经济的平稳过渡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