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 魏子丹 实习记者 许高亮)与预测A股10年后的点位相比,展望其变化路径同样重要。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提前掌握了这种趋势,就能对其发展前景有足够预见性,从而处变不惊。
1.投资A股
在未来10年,炒股的概念,将在很大程度上被投资所替代。
很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新股高溢价发行的消失,投资者将不再以博取差价为主。和海外其他成熟市场一样,上市公司持续、丰厚分红将是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
2.泛证券化
在近两年的空前大牛市中,A股总市值空前膨胀,“证券化率”的概念也顺势风行。据测算,A股至去年底的证券化率已超过130%、较前一年翻了两番。即使在股市暴跌至今,证券化率也超过70%。
通常认为,证券化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由此也更能发挥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
未来10年,随着A股市场基础的稳健成长,证券化率水平也将稳健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证券化率的指标主要用于股市,但证券化本身则有更广泛的外延。2005年底,几大国有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就已试水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将来,证券化潮流将进一步席卷我们的生活。
3.政策市淡出
从18年前成立至今,A股曾长期被视为“政策市”。未来10年,这种局面有望转换为“法治市”。
对投资者来说,对“政策市”的心态很复杂。一方面,期待“利好”的政策能带来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又对“利空”的政策愤慨不已。“半夜鸡叫”式的突然袭击,更作为政策调控股市的典型事例,遭到广泛质疑。
从监管层的角度来说,也已经认识到了“政策市”的弊端——一项政策出台,往往会因不完善引发一系列后续政策,从而使监管者深陷其中。
4.注册制发行
新股发行,在我国经历了从额度制到核准制的变化,但政府的审批环节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另一个侧面,这意味着尽管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加深,但上市机会仍属于稀缺资源。
稀缺性,意味着暴利。但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级市场暴利逐渐减少;中小投资者中签率提高。
未来更值得期待的,是新股发行转向注册制。即发行人申请发行股票时,只需依法将公开的各种资料向证券监管部门申报,证券监管部门的职责是对申报文件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作形式审查,而将发行公司股票的良莠留给市场来决定。
5.走进全流通
10年后的A股,我们应该记住2008年4月17日这一天。
在这一天,腾达建设成为A股市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在股改后实现全流通的上市公司。全流通大幕正式拉开,并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对A股变革产生极重大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博士在一篇题为“预测全流通过程中市场将如何演绎”的文章中写道,在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大小非需要在不同的行业和公司进行资产配置。他们中的一部分很有可能从较差前景的行业或公司减持套现后,进而投资到有前景的行业或公司,这优化了市场的价值结构。他还表示,全流通条件下并购重组的便利将加速股票市场的两极分化。
6.多层次市场
股市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反过来也服务于实体经济。未来10年,中国经济既面临重工业化加速,也面临着发展高科技和服务业的压力,后者的承载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这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柜台交易市场、非柜台交易市场也可望得到发展。从整个经济体的融资结构上说,直接融资比重将逐渐加大甚至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过去因资本管制、作为“权宜之计”推出的B股市场的问题,则有望在未来得到解决。目前涉及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A、B股合并;二是改革B股市场、使之成为我国的离岸资本市场。
7.交易所竞争
证券交易所介于监管部门、上市公司之间,其活力和创新将对市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前景,也意味着交易所数量的增多、他们之间竞争的开展。
几年前,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肖耿研究了这个问题,他提出:如果内地的几个主要地区都可以建立一些证券交易所,并且建立竞争规则,允许企业自由选择上市地点,由此产生的竞争压力将会创造无限的制度创新的想像力,每个交易所都会想尽办法让优质公司在自身的交易所上市,这种冲动可以转化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原动力。
可以想象,这样做的总体效果一定会比中国证监会、现有证交所精英的冥思苦想要有效得多,因为在制度建设方面,没有任何个人的智慧敌得过竞争性市场激发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证券法》规定了证交所的“法人”地位,这是一个伏笔。
8.股市机构化
作为市场中的重要力量和投资者的重要投资渠道之一,未来10年内的基金业发展将会如何?
银河证券公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杜书明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几年基金业发展很快,支持基金业继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已经形成,投资者对于基金的了解日益增强。”他说,有三个条件将支撑起未来基金业的发展。
第一,市场的客观需求。他说,“基金已经成为了普通投资者最方便、快捷、具有多样选择性的理财产品”。
第二,法律法规对于基金业的支持。他指出,基金的监管体系未来会得到完善,一些现在处在半地下的私募基金也有望在未来获得合法的身份,并逐渐吸纳到基金监管体系之中。
第三,基金投资工具。在金融投资衍生品不断发展的未来,基金的投资工具将更加多样化。
9.做空机制
A股长期作为单边市场,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状况,已经随认沽权证的出台得到改变。未来,随着股指期货、融券业务的退出,做空A股将和做多A股一样,成为同等重要的盈利手段。
此外,做空机制的引入,也将使A股价格发现具有更丰富的手段、给市场带来新思维。
10.中国定价权
中国定价权问题,最早是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被提出来。事实上,中国证券市场也存在定价权缺失的困扰,A股波动紧随美股,就是最突出的表现。在弱市中,这种特征尤其明显。
但这种局面,在未来10年将得到几大改观。有乐观者甚至认为,“10年后A股影响力可比华尔街。”
A股要在全球资本市场拥有定价权,除了本土投行的研发、估值能力提高,A股吸纳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大公司上市、本土金融机构和资金在全球资本市场活跃,都是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