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4家中国公司将入选500强
导语:

投资者报(研究员 周俊)作为全球商业领袖的名片,入选全球500强是中国公司做大做强的目标之一。

自1989年中国银行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以来,500强中的中国公司数量逐年增多。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中的中国公司数量达到了35家,其中,大陆有26家,香港、台湾地区分别有3家和6家公司入选。

10年以后,世界500强中将有多少中国新公司进入这一名单?目前进入500强的公司又有多少将被淘汰?

缺席多数行业

2008年的世界500强公司涉及73个细分行业,中国公司仅存在于其中的13个行业,多数行业为第二产业,且集中于原油生产及炼油、建筑工程、银行、电力、钢铁等垄断性行业。

2007年中国GDP结构中,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49%,这一比例显示,中国当前经济仍以粗放式的制造业为支柱。因此,在500强的中国公司中,钢铁、电力、能源等国家垄断性行业占据主导亦在情理之中。

与此对应,在一些完全竞争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世界500强的公司名单中还难以觅得中国公司的身影,这些行业中,中国与世界巨头的差距较大。

在一些已经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造纸、家电、食品等行业,未能见到国内的行业龙头进入世界500强之列。

在一些相对“冷门”行业中,如保健品行业,美国的麦克森公司2007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17亿美元,卡地纳健康公司也有883.6亿美元;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瑞士的阿第克公司2007年营业额达到288.67亿美元;汽车租赁行业,全美汽车租赁公司去年的销售额也有179.5亿美元;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美国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年营业额达到了315亿美元,在2008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44位。

取代日本地位

2007年,中国GDP总量为30100亿美元,假设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内能以8%的增速增长,而美国、日本的年均增长率假定为2%。据此计算,2017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约650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在目前,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的是日本,这意味着10年后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将取代日本。

在2008年世界500强中,日本公司有64家。对这64家公司的统计分析表明,这些公司涉及25个细分行业,并且在一些完全竞争行业拥有非常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如汽车、电子电气设备、航空、零售、银行、烟草等行业中,日本均有着不少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500强企业。

在这64家公司中,有8家公司已经进入世界500强的前100名,它们主要属于汽车以及电子电气设备两个行业,包括丰田汽车、本田汽车、日产汽车、日立、松下、索尼、东芝以及日本电报电话。

在这两个全球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日本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并占有庞大的全球市场份额。

与日本的这些世界知名公司相比较,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一汽集团,2007年销售额为264亿美元,仅为丰田公司的1/9;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去年的销售额为1080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约160亿,尚不到日立的1/6。

过于悬殊的差距,加上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公司10年后尚难与这些跨国巨头进行抗衡。

增速不及美、印

2004年至2008年,入选世界500强的中国公司由16家增至35家,其中,中国大陆公司由14家增至26家。

尽管中国公司数量逐年增多,但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大环境下,中国大公司的成长速度却不具优势。

2004年,入选世界500强的14家中国大陆公司平均销售额为252.96亿美元,较500强公司平均销售额低15.01%。500强中美国公司平均销售额达到了309.07亿美元,印度为151.12亿美元,中国分别是它们的81.85%和167.39%。

而到2008年,26家中国公司平均销售额提高至412.83亿美元,仍低于全部500强公司平均销售额12.6%,而与500强中的美国公司和印度公司相比,中国分别是它们的81.62%和130.72%,与2004年相比,均有所下降。

由此可见,进入500强的中国大陆公司,其销售规模增长速度低于美国公司,更远低于印度。2004至2008年,中国大陆公司销售额年均符合增长率为13.03%,而美国公司和印度公司分别为13.11%和20.23%。

2004至2008年,中国GDP超过10%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位居全球第一,因此,中国公司的成长速度并不理想。

对最新的中国100强公司的销售额统计结果表明,这些公司目前的平均年销售额仅为约180亿美元,仅为世界500强公司的38%。

即便给中国公司在未来10年20%的年均增长速度,而假定世界500强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10年后,中国100强平均销售额仍无法赶上世界500强。

门槛2000亿元

2008年世界500强的最低门槛为167亿美元销售额,同比提高了12.17%。实际上,从2004年到2008年,世界500强公司的最低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1.43%。考虑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们将未来10年世界500强公司最低销售额的年复合增长率假定为10%。

以2008年的167亿美元作为基数,计算出2018年世界500强入选门槛为433.15亿美元,如果彼时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1:4.5~5,折合人民币约2000亿元。

联合国5月15日公布的2008年世界经济预测报告称,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8%。同时,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幅。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未来10年也将有所放缓,因此,我们将中国大公司在10年内的销售额年复合增长速度假定为500强公司年复合增速再加上5%,即达到15%。

按此方法,对中国大公司未来10年的销售额增长率做出预测,首先,统计出2007年中国100强公司2004~2007年的复合增长率V,若V>15%,以15%作为行业修正前的增长率;若V≤15%,则以V作为行业修正前的增长率。然后,分别按照各公司所在行业的增长潜力对增长率进行修正,从而得出各公司在未来1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其中,对于钢铁、能源、贸易等行业,由于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可能放缓,我们做出下调的修正;对于汽车、银行保险等行业不进行修正;对于信息通讯等新兴产业以及部分优质公司进行上调修正。

54家公司入选500强

以2007年公布的中国100强公司销售额为基数,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的未来10年各公司的年复合增长率,计算到2018年这些公司的销售额。

计算结果表明,到2018年,将有54家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

2018年理论上可能进入世界500强的54家公司中,我们注意到,其中存在着不少行业内大公司间的并购整合机会。

如钢铁、航空、汽车、电信、建筑工程等行业,未来10年均存在着较大的大公司间并购可能。

矿石、煤、焦炭和海运费的连续上涨,以及国际铁矿石巨头和钢铁巨头的加紧整合,使得中国钢铁业进入加速整合期。

除了宝钢等中国几家大型钢铁制造商,那些抵抗力弱的中小型企业则成为并购整合的对象,并且,行业的并购整合也才能形成更大规模的钢铁集团,在与以国外企业为主的上游产业的议价过程中,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通过对54家公司的分析,我们认为,10年内出现在上述几个行业的重大并购可能将使公司数量减少10~15家。因此,最终我们在2018年世界500强名单中看到的中国大陆公司的数量约有40家。

另外,在10年之后,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公司仍将以国有垄断公司为主,行业上仍集中于第二产业,不过与现在相比,这些公司的行业结构略有改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非垄断行业公司数量增多,如家电、电子设备、汽车等行业有不少中国公司10年后将进入500强。

但在服务业以及一些新兴产业,10年以后也很难看到中国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制造业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起步晚,行业内的龙头公司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规模与跨国公司相比,仍显渺小。不得不悲观地看到,10年后,它们的国际竞争力仍显不足。

3家公司将被淘汰

从预测名单中可以看出,2008年入选世界500强的26家公司中,有23家10年以后继续留在该名单之中。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等能源公司,在2018年500强的名单中还将出现。未来10年内,新能源产业,如风能、太阳能仍无法完全取代石油,煤炭和石油仍将是最重要的能源。

未来10年中国银行将向金融控股集团转换。因此,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外,招商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有望在2018年理论上可能进入世界500强的54家公司中,我们注意到,其中存在着不少行业内大公司间的并购整合机会。

如钢铁、航空、汽车、电信、建筑工程等行业,未来10年均存在着较大的大公司间并购可能。

矿石、煤、焦炭和海运费的连续上涨,以及国际铁矿石巨头和钢铁巨头的加紧整合,使得中国钢铁业进入加速整合期。

除了宝钢等中国几家大型钢铁制造商,那些抵抗力弱的中小型企业则成为并购整合的对象,并且,行业的并购整合也才能形成更大规模的钢铁集团,在与以国外企业为主的上游产业的议价过程中,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通过对54家公司的分析,我们认为,10年内出现在上述几个行业的重大并购可能将使公司数量减少10~15家。因此,最终我们在2018年世界500强名单中看到的中国大陆公司的数量约有40家。

另外,在10年之后,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公司仍将以国有垄断公司为主,行业上仍集中于第二产业,不过与现在相比,这些公司的行业结构略有改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非垄断行业公司数量增多,如家电、电子设备、汽车等行业有不少中国公司10年后将进入500强。

但在服务业以及一些新兴产业,10年以后也很难看到中国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制造业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起步晚,行业内的龙头公司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规模与跨国公司相比,仍显渺小。不得不悲观地看到,10年后,它们的国际竞争力仍显不足。

3家公司将被淘汰

从预测名单中可以看出,2008年入选世界500强的26家公司中,有23家10年以后继续留在该名单之中。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等能源公司,在2018年500强的名单中还将出现。未来10年内,新能源产业,如风能、太阳能仍无法完全取代石油,煤炭和石油仍将是最重要的能源。

未来10年中国银行将向金融控股集团转换。因此,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外,招商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有望在10年内进入世界500强。另外,保险业将有着更为迅速的发展,目前中国人寿市场份额不可动摇,平安保险有望跻身其中,如果其金融混业拓展顺利,整个平安集团的发展将非常值得期待,很可能成为中国金融业新兴的巨头,不仅比肩中信,而且接近几大国有金融企业。

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服务商和固话通信服务商,未来10年的行业垄断地位仍难以动摇。

宝钢集团、中国远洋、南方电网、国家电网、中粮集团均是各自所在行业的垄断企业,且这些行业虽然不具备快速增长的机会,但有着稳定的发展空间。

2008年世界500强的26家中国大陆公司中,有3家公司将被淘汰,分别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和中国中化集团。我们认为,该行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业绩增长完全依赖于订单。

目前,中国不少行业已经涌现出一批成长迅速的优秀企业,如伊利股份、蒙牛集团、青岛啤酒、娃哈哈、双汇集团、金龙客车、奇瑞汽车、吉利汽车、阿里巴巴、万科……

但是,这些企业的规模与国际巨头相比仍然非常渺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公司所在行业多为完全竞争行业,未来10年的成长之路显得更为艰难。因此,这些公司恐难在2018年就能跻身世界500强。

进入500强三大途径

我们认为,资源垄断、并购整合以及国际扩张是中国公司做大做强,并能够有机会进入世界500强的三大途径。

从已经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公司来看,资源垄断是它们成为全球性大公司的主要优势。26家中国大陆公司中,国有企业有25家,这些公司均为垄断性行业的龙头公司。

这些公司的普遍特征是:第一,集中于第二产业;第二,由于集中于石油、建筑工程、贸易等行业,公司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业务的创新能力弱;第三,高销售额的背后是偏低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依赖于庞大的中国内需市场,这些公司的大多数或许还将能在较长时期内立足于世界500强之列,但上述特征将制约这些公司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放开,垄断国企规模扩张的空间也将面临着来自民营企业和国际巨头的挤压。

长远地看,并购整合和国际扩张是中国公司真正成为国际大公司的必然之路。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毋庸说国际市场,即便在中国市场,中国公司依靠内生发展也已经很难与跨国大公司抗衡。中国的各行业龙头,尤其是非垄断行业,与世界500强中的跨国公司相比,销售额规模差距十分明显。

跨国公司利用强大的品牌优势,其在全球范围的增长率不一定会低于中国公司,过去4年中,世界500强中美国公司销售额增速超过中国便是对此的证明。

因而,中国公司需要借助合理有效的并购迅速扩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全球竞争力、进军世界500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能在受跨国企业不断吞噬的国际国内市场中得以生存。

国际扩张的动因是,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国内市场终将趋向饱和。而国际扩张的必需条件是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要素则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安全性、独特性、创新性等等。

中国公司想要接近甚至赶超跨国企业,在这些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