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山不在高,到顶则名
导语:

投资者报(记者曾郁兰)5年前,当万科董事长王石登上珠峰,经济学家张五常送给他一幅书法:山不在高,到顶则名。因为他们都明白:到顶不易,到了再说。

10年后的2018年,万科是否登上世界之巅?一切尽在未知。王石也说,万科未来到底怎么样,他不好说。因为,没人知道路途有多艰难,那是苦行僧的跋涉——为了登顶,不看风景的苦行僧之旅。

苦行僧的跋涉

我们很难想象,万科要登的顶到底有多高。如果万科要保持它常胜将军的形象,2018年,它的销售数字应该是4万亿元,这是怎样惊人的结果,王石都会吓一跳。即便是对万科规划2014年销售1000亿元的数字,王石都表示大吃一惊。

如果单看每年的业绩增长,或许我们会习以为常, 2003年到2007年,万科的销售收入从63亿元,猛增至3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4%,2007年更是翻番增长。可是,以此速度,到2018年,万科的销售收入岂不是要达到4万亿元?市场份额也至少要从2007年的2.07%提高到16%。这真的很难想象,也超乎想象。

我们来看看万科的标杆企业——美国最大的房地商帕尔迪(Pulte Homes)近10年来,其最高年销售收入也只是146.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00多亿元)。2006年,帕尔迪销售收入比上年下降3%,2007年则更是雪山加霜,销售收入比上年下降35%,当年亏损22.56亿美元。早在美国IT泡沫破灭拖累经济的2000年,帕尔迪公司的销售,就曾打破高增长率的神话,从30%下降到11%,现实中没有常胜将军,路途布满荆棘。

2018年后,如果巨大的需求释放完毕,中国的房地产业还会像前几年一样如火如荼吗?国内知名战略研究人士姜汝祥在博客中质疑:中国还有多少房地产公司再活10年?帕尔迪在长达十几年的繁荣之后,也难以对抗“繁荣-衰退-复苏-繁荣”的行业周期,正在经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利润亏损。如果中国的房地产业进入衰退期,登顶后的万科是否也会很快衰退?

或许,在未来的10年内,我们要学会接受:万科的销售增速会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帕尔迪公司在过去的10年内,就曾经历这种磨难。

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在他的新书《野蛮生长》中盛赞王石:一招鲜,吃遍天。确实,王石做了“专业化”这个最重要的决定,并且十几年来,一直在做减法。但是冯仑早在几年前也曾表示:产品单一化的模式,增长非常快,但是行业越发展,越成熟,简单开发商业模式的生存空间越小。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最终也会发展到与彩电、冰箱一样充分竞争的地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公司,要么是抓住核心技术,要么是控制上下游整个产业链的航母公司。对于前种模式,成功的多为高科技公司。而万科属于后者。

2008年二季度,60只基金抛弃万科,或许我们可以说是“捐款门”引发的故事,但是我们不能不去想,基金抛弃的理由,会与万科单一的商业模式无关?能很好地对抗经济周期的混业商业模式:既做地产开发,又将部分商业物业留下自己经营,把这个模式应用得出神入化的企业则是香港的长江实业和新鸿基。或许,经历一次行业衰退,万科会考虑长江实业和新鸿基的模式。

今日的我们,竟然无法像充满激情地想象联想在10年后成为世界前三强一样去想象未来的万科,因为,在地产这个与权力有千丝万屡联系的行业,从来就交织着梦境与凶险。如果未来的中国地产市场化,万科无疑最有可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地产之王。但是,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地产业的动荡中,将逼迫政府进行更多的权力干预,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将进一步偏离市场化,将来的万科,成为一个行业的牺牲品,也未可知。

但如果投票决定未来地产行业的王者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人选择的将是万科。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