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五种“Game”生活
导语:投资者报 体育被称为“game”,其本意是“游戏”,让我们抱着上公园的心情踏入运动场。

北京正盛装迎接奥运。很多家庭不远万里带着孩子提前来到这里,希望能赶上更多精彩的奥运主题活动。那些洋溢着自豪与骄傲的神情、在奥运五环下留影的中国孩子们,10年后或许能代表中国登上奥运领奖台。

如果未来10年,我们用心改变,2018年,体育将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请让体育回归本源

在身边人中间简单做个调查,就发现,很多人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体育活动。几乎不锻炼的原因,多数是工作太累,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最高的恰恰是我们已经退休赋闲的长辈们。享受幸福生活的还有大学生,身边聚集着兴趣广泛的同龄人以及经验丰富的社团,大大可以在课余、周末实现自己的足球梦、篮球梦,来一次远足和攀岩,滑一趟冬雪,游一季盛夏。

“以后呢?”每个人被问到时都感到很突然。“从来没有想过啊,不会有太大变化吧,以后工作还是那么多,可能还是散散步,打打球,也就这样了。”

还记得童年,我们不止一次地憧憬长大后,要去密林探险,到高山滑雪,到深海潜泳……然而长大后的我们,却没有梦想了。《中华读书报》曾发表一则文章《体育何为》。文中说到:“现代体育与公园、剧场、图书馆、赌场、酒吧、歌舞厅等等,乃是孪生的兄妹,它们在动机、功能和效果上毫无轩轾,我们是怎样上公园、进剧场的,也便是怎样投身于运动场的。至今在中国,能够抱着上公园、进剧场的心情,而踏入运动场的人,可以说仍然非常之少——这正是我们的体育观念的问题所在。”

说到这里,一定又有朋友提出质疑:“我们也认同体育运动是一件快乐轻松的事情,但我的生活中太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了。我住的社区连乒乓球台、足球场和篮球场都没有。”

政府的相关机构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7月22日公开表示,在新形势下,群众体育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资源相对缺乏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各级体育组织、社团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

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康林也曾有类似的表示。在他公布的北京市规划中,到2010年,北京市将发展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50个,全民健身辅导站4700个。新建180处专项全民健身场地,还将在奥运场馆周边建起20处全民健身景观工程。

一些大型企业也已经开始在工作地点为员工提供体育锻炼设施,并组织相应的竞赛活动。10年后的中国还将涌现出更多的大型企业,相信这些企业也可以建立起鼓励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机制,拥有更多思维敏捷、健康快乐的员工。

观念如果改变,我们将拥有更多充满活力的建设者,而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建设者。

普通人入选奥运会

“有些项目的运动员将可能不再由国家培养,而来自于民间。” 北京欧迅体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伙人余国琼预测,到2018年,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将有所改变,“普通人也将极有可能有机会入选奥运会。”余国琼是来自香港的体育人,2007年她作为FIFA中国女足世界杯组委会的市场部部长负责所有有关商务的业务及协助比赛运营管理工作;此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她曾参与北京申奥的推广工作;她还曾承接曼联足球俱乐部在中国的比赛和中国网球公开赛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并且还是一名出色的体育记者和运动员经理人。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除了个别单项,特别是在田径、游泳这两个国际体育大项上取得突破外,传统团体项目上也极需要继续努力。”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只在女排上获得唯一一块团体项目金牌。余国琼预测,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能有机会冲金的团体项目,还是在卫冕冠军女排身上。

“如果对运动员选拔制度进行改革,中国在团体项目上也许会有很大的提高。”在国外,很多团体项目的运动员是通过参加小学、中学、大学联赛这样成长起来的。在中国,如何把体育发展和学校体育课程有效地结合,如何把排球、篮球、足球很系统地变为学校的课程,让综合学校里发掘培养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运动员及团体项目运动员,显然,除了能在奥运会这样的国际赛事中获得更多金牌之外,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更重要的一个结果。

欧洲的团体项目发展非常完善,在德国,排球、乒乓球、赛艇已经进入中小学的课堂;而美国的校际篮球赛、棒球赛和橄榄球赛都十分普及,鼓励现在的独生孩子从小参与团体竞赛,目标并不仅仅是夺冠,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还有如何互相关怀、鼓励、沟通等。“排球需要6个人紧密配合;足球是11人一条心,赢一场球,这样赢得的胜利会让运动员觉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体坛周报》奥运首席记者楼坚也相信,只有重视这种草根运动的发展,孩子们才能成长得更快,他建议“在社区和学校,政府还应建设更多的体育基础设施,并且提供免费教练”。2007年,体育评论人坪井信人曾向记者介绍,在日本,孩子们最广泛参与的体育项目是棒球,很多人义务地为孩子们做棒球教练,因此无论富人家还是平民家的孩子,都有同等的机会得到教练的指导。在北京已经工作了十来年的坪井先生,也时常为这里的孩子们免费指导棒球课。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我们带来很多契机,中国的孩子都为奥运的到来而兴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奥运梦延续下去。日本国立竞技馆,在东京奥运会后,成为普通人常去参观的地方。当鸟巢、水立方敞开大门为孩子们提供实地参观、演练机会的同时,也为我们的体育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针对中国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教育部副司长高洪在2008年7月21日接受奥运官网专访时说:“这项活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面向4亿青少年,重点是2.3亿中小学生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奥运后活动还会持续地进行下去,奥林匹克特色课程——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还会长久地发挥作用。”


世界杯或许来到中国

“哪怕申办再困难,中国也应该努力申办一下2018年世界杯;如果中国体育制度进一步革新,也许我们的足球会有较大的改变。”奥运临近的这段时间,楼坚正忙碌地穿梭于“鸟巢”等奥林匹克场馆采写新闻,作为《体坛周报》奥运首席记者,每天的工作都让他感受到越来越浓厚的奥运气息。同时,作为一名常年活跃在国内外足坛的体育记者,楼坚对中国足球的关注从未减弱。

 “我们的竞争对手很多,但仍要积极争取。一届奥运会举办了,10年以后这些体育设施仍然完好,应该将体育设施好好利用。”楼坚认为这是申办2018世界杯的第一个理由。2006年12月1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多哈表示,中国有资格申办2018年世界杯。他说:“中国有能力承办任何国际大赛,要记得1995年时我们在中国举办了首届女足世界杯,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更多中国球迷不赞成近期申办世界杯的原因就在于对10年后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仍然缺乏信心。

“现在的足协,非官非民,至今仍受到体育总局的直接领导。足协不应该是一个国家政府部门,而应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团体。负责人中最好不要有政府公务员的身份存在,可以引进职业经理人来进行专业的管理。这应该是今后中国体育制度重点改革的一个方向。”

以英格兰足总为例,核心的管理机构是董事会,对职业经理人享有监管权及任免权。而德国职业联赛由德国足协和36个参加全国联赛的职业俱乐部组成的联赛协会共同来管理,有关商业推广和市场开发方面的工作主要由成立于2000年的联赛协会的全资子公司德国足球联赛有限责任公司来负责。

在楼坚看来,足球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体育项目,有好的基础,因此更应该率先实现国际化的运作方式。而像田径等在中国还不够成熟的项目,可能是需要国家继续去扶持的。

《体育博览》副总编辑翟越则认为:“虽然中国足球一直没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但却不能因此退回到专业化的路上。中国足球一旦走出了职业化这一步,就再也不会往后退,毕竟在职业化的路上,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支持它的发展,中国足球也将继续良性地发展下去。”

体制如果改变,即使中国球迷在2018年还需要挑灯观赛,但也会为中国队短暂的精彩表现而倍感骄傲;而再下一个10年,也许世界杯真的会来到我们身边。

体育产业投资风靡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首次民间商业运作的奥运会,也是近代奥运会恢复以来,真正盈利的第一届奥运会。而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全民办奥运的方式未来也将在中国成为历史。未来举办大赛的方式应该是与国际接轨,把国际赛事交由经济组织机构来运作,政府提供担保和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是中国发展体育产业的必由之路。“今后也许在竞技体育的投入和产出上会更合理一些;从体育产业来看,在一些大型赛事的组织和主办上,也许会进一步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加入到这个行列。”翟越对10年后中国的体育制度做了这样的展望。

现代体育所代表的是一种“富民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有健身的需求,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和健身娱乐业的总体市场份额有望在未来10年快速提升。假使国家逐渐放开对民间机构和经济组织的审批和控制,理顺管理体制,将极大地调动投资人的积极性。更多的国际大型赛事也将陆续落地中国,从而为体育旅游市场开辟路径。活跃在中国的各项体育赛事,吸引了更多的赞助商投入体育营销,体育营销咨询产业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带动的广告、公关、传媒等行业也将随着中国体育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获得更多的商机。

策略如果改变,将有更多的产业搭乘体育的顺风车一路前行,而中国体育产业中的领先者将成为投资者看好的一只潜力股。

来一次太空终极跳伞

2008年奥运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中国的体育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在科技和经济,以及国民素质快速提升的2018年,一些科幻寓言也许真会到来。

如果宝葫芦能帮助今天的孩子穿梭时空,他们来到2018年的世界将看到什么?

加拿大的航天迷正兴高采烈地报名参加“搭便车去外太空”的活动;美国的孩子们在月球打篮球;日本中学生联赛的两支优胜队正在东京中央公园举行最后一场决赛;还有在海底骑自行车的大叔;在大西洋参与垂钓竞赛的家庭组合……

那时候,中国的孩子和每个家庭都在做什么?

时间回到1960年8月16日,美国空军约瑟夫·基廷格上尉在那一天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高不可攀”的跳伞纪录:他从距地面31334米的地方跳下,经13分45秒后顺利着陆。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罗伯特·曼宁表示,理论上,只要保护得当——温度、氧气、热屏蔽和控制系统等各方面——一个人可以从任何高度下落,并安然无恙地返回地面。美国的“轨道服”公司现在正致力于这种坚固耐用的太空跳伞服的研制。

太空跳伞——在技术研发上我们也许已经无法超前,但第一个尝试太空跳伞的人也许就是我们其中某一位敢于挑战和冒险的人。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