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苏琦 作为中国煤都和主要电源地的太原,居然也出现了“电荒”。此外各地“油荒”不断,排队抢油现象比比皆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能源稳定供应是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当前要特别重视电煤生产和电力供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供给,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奥运会成功举办,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
从中央领导的期盼,到百姓生计之多艰,凡此种种,无不让人们对于日前刚刚正式运行的国家能源局寄予厚望。身兼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正部长级)和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在成立大会上说,他现在的感觉是“任务扑面而来,责任非常重大”。
而从国家能源局所被赋予的各项职能来看,也确实是重任在肩:大到能源战略制定,中到能源行业管理,小到能源装备推广,举凡涉“能”议题,从“软”到“硬”,几乎无所不包。
那么面对“如雪片一样飞来的能源告急的报告”,国家能源局将祭出什么样的法宝呢?张国宝表示,能源局成立后要拿出具体的措施,首先保证接下来的两个月能源供应不出问题。具体到煤炭,要赶紧批大煤矿,尽可能的建设大煤矿。
但是,中国目前的煤炭短缺,到底更多是因为煤电价格扭曲令煤炭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所致,还是大煤矿太少所致,外界如雾里看花,不得要领。
如果是前者所致,则理顺电煤价格形成机制,比多建几个大煤矿更为重要。而要理顺电煤价格,国家能源局又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电力价格的制定仍须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会商,二是接下来又要解决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电监会成立经年,而始终未能解决竞价上网,实现电价市场化形成,以致至今无电力市场可“监”,如今以能源局一己之力,如何解决电价、煤价以及电煤对价问题,此外还有各方研讨多年未果的油价形成机制问题,林林总总,实在无法令人过分乐观。加之煤炭、电力、石油等属能源局监管的能源行业中,充斥着正、副部级的“巨无霸”央企,监管协调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而如果煤炭短缺更多是因为大煤矿太少所致,接下来的问题是,建多少大煤矿合适?表面上看来,这可由目前的电煤缺口倒推出来。但谁又能再细化这缺口有多少是由真实的需求导致的,有多少是由过热的要压缩的需求推动的?这样一路推演下去,国家能源局则面临着成为能源项目审批领域的“小计委”的风险。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把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到了机构改革上,机构改革的重点又放到了合并同类项上。而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中则带有强烈的专项治理的气息。当前社会经济运行中哪个问题突出,就把涉及这个问题的各个机构的职能集中到一起来应对,似乎监管问题,一“并”就灵。
然而事实一再证明,如果不通过建立市场机制来传递供需信号,理顺供需矛盾,则相关机构无论是分久必合,还是合久必分,都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之态。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有关机构一旦成立,则往往不免有扩权之冲动。国家能源局在谈到建大煤矿时,已经谈到了资源配置权的问题,接下来,如何协调与国土资源部和地方的权属问题,似将成为工作重点之一。
而如果以市场机制的建立为圭臬,则超然于具体市场主体博弈之外的监管机构,可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实施动态监管,并可集中精力于能源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重点放到建立机制上,还是合并机构上,将决定下一步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和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