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高启,央企再遇做大良机
导语:网络版专稿 评论员 文钊 7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低于6.5%左右的市场预期,但是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创下了12年来的新高。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网络版专稿 评论员 文钊 7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6.3%,低于6.5%左右的市场预期,但是工业品价格指数(PPI)涨幅达到10%,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9%,也创下了12年来的新高。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大部分经济学家预期,PPI已经接近峰值,并可能在未来几个月逐步回落。CPI也可能保持同样的步调。PPI上涨的动力,一部分来自于资源价格的进一步正常化。虽然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回落到每桶115美元以下,不过中国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与此同时,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电力价格上涨压力加大。这也意味着,如果通胀压力进一步缓解,资源价格调整步伐还可能持续。

如果这一进程持续,PPI价格将有可能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徘徊一段时间。但是CPI价格的缓慢回落,也意味着下游企业面对激烈竞争格局,不大可能将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上升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即使面对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它们也只能更多寄望于自行消化。

从产业角度来看,伴随资源价格调整获益最大的应该是中央企业。石油、电力、有色金属等领域,中央企业要么占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要么具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对成品油和电力价格的管制,是导致这两个行业的中央企业利润大减、一部分企业产生亏损的主要原因。中石化因此获得了巨额补贴,对电力企业进行补贴的动议也一直存在。

如果价格调整得以持续,则以石油、电力为代表的上游企业会获得实惠。这些行业被认为是关系国计民生,需要由国有企业掌握绝对或者相对控制力的行业。下游制造业企业则会遭遇更大的困难。从7月份的情况来看,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类和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0.1%、26.9%、2.5%和9.0%。而最终产品出厂价呢,衣着类上涨2.4%,一般日用品类上涨4.3%,耐用消费品类还下降了0.2%。

对于下游制造业企业来说,一段更难熬的日子还在前头,一些企业熬不过冬天而退出市场是必然的,当然这也可能是行业洗牌的机会,一些企业可能会以比较低的代价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样一种格局,也帮助中央企业获得了更有力的市场地位,这也是国资委所期望看到的结果。如果价格管制导致一些中小石油产品和电力供应商难以维系的话,最终,那些熬出头的大企业会变得更像“恐龙”。北京奥运会后,中央企业将在由国资委操刀进行新一波重组,不用说,这也给国资委提供了更充足的弹药。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