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的魅力
导语:

中国的现代商业历史比较短暂,因此,中国商人对商业的认知更为传统。“占山为王”、“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等落后的观念,依然牢牢地占据着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的大脑。然而,中国企业真正的成长出路正好相反:联合制胜才是现代商业的经营之道! 

在这方面,发生在两年前的“框架收购——被收购”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该案例中,贯穿始终的 “联合胜于竞争”的经营主线,完全可以被中国企业借鉴并传承。 

    分众传媒如日中天的市场优势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框架传媒“主动联合”的战略抉择。三年前,分众、框架、聚众的三足鼎立之势,颇似当年魏蜀吴三国之势,三个业务近似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恶战数年,最后几败俱伤,被旁观者或后来者消灭。但这些并未发生。 

    事实上当分众、聚众已经激战正酣、全面交火时,框架也在磨刀霍霍。好在谭智没有被战斗的欲望冲昏头脑,三国演义也因此没有上演“现代版”。 

    框架主动示好,江南春也欣然回应,才有了中国第二大广告传媒集团的迅速产生,并继续快速成长(分众传媒已经超过了上海文广,仅排在CCTV之后,而那两家都是吃了皇粮多年的“国家队”,分众从零开始才运营了五、六年!)。 

    以国人的传统来看,胜者为王、败者寇,胜者流传青史,败者很快就被世人遗忘。在框架合并案例中,绝大多数人只会关注到分众的成功,江南春的成功。其实,在这个案例里谭智和框架同样也是巨大的赢家——与选择恶性竞争相比,不仅在个人经济利益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真实案例告诉人们——联合胜于恶性竞争,联合起来比单打独斗要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谭智和框架的价值与分众、江南春等显性优胜者相比,同等重要,也需要被记忆与传承。 

    中国商业历史不应该忘记框架案例,以当时框架的运营状况看,完全有条件在业务上大干一场,自己单独上市发展也有机会,但是只要框架保持独立,维持“三国演义”的鼎立态势,那么分众、框架、聚众的恶性竞争就不可避免,所谓的电梯广告的蓝海指日之间就会变成血流成河的红海。 

    谭智立即启动与江南春的战略性合作,而不是“打不赢了再和谈”,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谭智“联合胜于竞争”的理念相当清晰、明确。 

    对中国当前很多企业来说,恶性竞争是一场未必有结果的战争,谁也不知道竞争对手会出什么招数,能扛多久,更可怕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黑暗的角落里也许就有巨鳄虎视眈眈、乘虚而入!况且,即使赢了战争,自己想必也是筋疲力尽,市场也已经被打烂了,需要时日重整河山,因此,“不战”比“战”更符合公司的战略利益。愿意支付合适的价值收购,不仅是一种战略驾驭能力,也是一种胸怀,对卖家的一种尊重与认可。 

    在框架整合8家地区性公司的过程中,也充分地体现了尊重与认可的力量,“不战,屈人之兵”。从谭智闪电般收购8家公司的过程中,“明理”是一方面,通过经济账使得8家公司的老板明白“联合大于竞争”的经济道理,而在整个过程中,谭智一直都是亲自打电话约见这些公司老板,单独谈判,这其间体现的“尊重与认可”无疑为整个收购进程的加速起到了神奇的力量。而整合中所提到的“6个月一切不变”的承诺,不仅是为了稳定局面的权宜之计,更是对卖方员工与客户承诺的又一种肯定与尊重。 

    谭智在收购别人时,表现得“不骄不躁”,处处肯定与尊重被收购对象,而在被别人收购时,则表现得“不卑不亢”,与分众相处中显得大度与大气。短短十一个月内,能完成两种对立角色的切换与调整,火候拿捏地如此恰到好处,功力颇深,相当老道。 

    框架案例的价值在于,企业要成长,除了自主积累,联合联盟是必由之路。收购中的战略驾驭能力、包容与整合能力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过程中必经的过程,这是中国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 

彭志强 

    原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现任盛景网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著有2005年年度管理畅销书《卓越执行——中国企业如何提升执行力》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