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已经结束,在被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内,从8月9日到17日,短短9天的比赛中,共有25项纪录被打破。高频率大范围的破纪录狂潮,让人们惊叹不已。
菲尔普斯的教练鲍伯?鲍曼说:“这是一个速度很快的泳池”。新西兰游泳队主教练卡梅隆更是直接说:“这个漂亮的游泳池显然就是为破纪录而设计建造的。”
“水立方”建筑面积79532平方米,由5个游泳区组成,有1.7万个席位,但是却没有使用一根钢筋,一块混凝土。这个被美国著名科普杂志《大众科学》评为“2006年度100项最佳科技成果”之一的体育场馆,到底是“水立方”还是“水魔方”?
在“水立方”的建造中,融入了众多科技元素。墙身和顶篷都是用细钢管连接而成的,有1.2万个节点。此外只有2.4毫米厚的膜结构气枕像一层皮肤一样包住了整个建筑,跟玻璃相比,它可以透进更多的阳光和空气,从而让泳池保持恒温,能节电30%。
在“水立方”的泳池底部,均匀地分布着被称作“满天星”的进水孔,使得进水也能够均匀分布,不会出现死水。臭氧净水设备不会产生普通泳池消毒时的刺激性气味,水质达到饮用标准。
还有些设计是不为人所知的。在水池中有足够的含氧量,这会让运动员感到很舒服,而且利用科技手段让每个泳道水面上的空气能够均匀地流动。
“水立方”比赛场空间非常大,空调气流的走向很难均匀,因此就利用科技手段将空调从外界换来的自然风能够均匀地交换到场内,尽可能让每个赛道上方的空气达到均匀,让运动员能够呼吸新鲜空气。
此外,“水立方”的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震惊了世界,英国《卫报》发表文章称其为“理论物理学的杰作”。在世界建筑领域内,从此有了中国人创造的标准。
根据国际泳联对比赛泳池的规定,比赛泳池长度50米,宽度为21米(8条道)或25米(10条道),深度在2米和3米之间都为合格。
“水立方”的泳池深度达到了3米,这一深度为多数国际大赛所采用,但却比比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的泳池都深了至少1米。水深的标准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出发准备动作,从水对运动个体上考虑,浮力、划水效果、水感等都会产生变化。深度越大,水面扰动时产生的阻力就会越小,可以说有利提高运动员速度可能性为50%。因此,运动员们在“水立方”的比赛成绩会普遍提高也就不足为怪了。
“水立方”有10条泳道,而不是通常的8条,泳池两边各留下1条泳道,这减少了水的扰动,让运动员游得更快。
此外,“水立方” 50米的泳道夹在巨大的观众席中间,也给人以“距离变短”的错觉。而泳池所使用的泳道线品质上乘,能够有效缓解游泳过程中产生的水波。“水立方”良好的比赛环境和硬件设施为选手们一再创出佳绩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