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战胜奥运天气吗?
导语:

对于全球规模的体育盛事,“什么是奥运会的关键因素”?算得上个尖刻的问题。然而,早在2000年,悉尼奥组委官员却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天气!天气!天气!”

8月,北京这座典型温带季风气候的城市正处主汛期,雨水多并且温度、湿度都偏大。难怪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开幕式的成功举办,“老天帮了忙”。

其实是人工消雨帮了忙,但这并不是说张艺谋此前对天气的担心是多余。2006年12月,第15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一场瓢泼大雨给奢华的开幕盛典留下了不小的遗憾。更有意思的是,作为干旱国家,这场大雨几乎是全国一年平均的降雨量。

奥运会期间,北京乃至全国有一支庞大的团队执行气象服务的重任。早在奥运会场馆建设之时,气象预测就开始发挥作用。

鸟巢”独特的钢结构工程施工需适宜的天气条件,特别是要选择合适的气温,严格到工程所在的某个位置一天中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刻,都需要靠精细的专业气象服务来确定“敏感温度”。

面对国际奥委会提出“精确到预报每个场馆72小时内每三个小时的气象变化”的苛刻要求,中国气象卫星家族成员齐上阵。其中风云二号C星、D星两颗“姊妹星”,形成“双星观测、互为备份”的格局,在中国上空3.6万 公里的高度上察看天气变化,气象观测资料更新频率已由原来的30分钟一次缩短到15分钟一次。

与此同时,风云一号D星和风云三号A星则对天气进行全球、全天候、三维和定量化探测,让奥运期间的风云变化全都落入卫星敏锐的监视范围内。

作为赛时服务,天气预测的要求更需细致。沙滩排球需要预报沙子的温度,而水上运动则需测算海面的风速和风向。

在青岛的奥帆赛上,先进的场气象浮标站可以把赛场的气象数据自动传回气象台。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探测设备和精细化预报方法,青岛气象局可提供浮标站逐时风向、风速预报、逐时赛区风场预报以及卫星、浮标站实时观测数据等实况信息。

移动车载气象服务雷达车、青岛海风一号等专业观测船也纷纷发挥作用。

凭借高性能的计算机、卫星、雷达等先进装备,还有通信系统和数值预报系统、代表数值预报先进技术的数据同化技术以及预报员做预报时的经验,气象预报工作似乎万无一失了。然而面对“天有不测风云”的状况怎么办呢?

8月8日晚开幕式前夕,北京气象服务部门组织了奥运历史上首次人工消雨。1104枚火箭弹成功把降水拦截在北京城外,那一晚,全球观众为中华悠久文化和宏大瑰丽场面所惊羡,而京郊某地暴雨如注,雨量达113毫米。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