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投资者报 > 专栏 >
用升值抵抗输入性通胀
导语:

今年中国经济深受通胀困扰,前7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7.7%。另外,受国际商品及原材料价格飙升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于7月创下12年新高,达10%。PPI的上升最终会传导到CPI,形成输入性通胀。

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

由于原材料及半制成品是中国进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PPI与国际商品价格间的关系应该很密切。以美元计算,国际商品价格每上升10%,中国的PPI将上升1.2%。由于美元持续转弱,汇率对PPI的影响也很显著:人民币每升值10%,PPI则有望能减少4.4%。

另一方面,PPI与非食品的消费物价关系甚密。PPI每上升10%,中期(一季后)会推高非食品消费物价1.9%。非食品通胀从去年底的1.5%上升至今年6月的2.1%,反映与近数月来PPI的上升幅度。

现时中国的通胀压力已渐由国内因素主导的食品价格通胀,转移到输入性通胀,即由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引起的非食品通胀。

近两月因食品价格升势放缓,CPI连跌两月,由4月份的8.5%下降至6月的7.1%。然而,过去数月国际商品及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使中国的PPI也不断攀升。

强汇抗通胀

国际商品价格虽已下降,但仍高企,政府不能放宽从紧的货币政策。因为增加货币供应或人民币升值减慢,只会加剧因外购原材料价格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短期而言,由于通胀传导过程的滞后效应,放松银根恐怕只会令通胀失控,而经济却未能摆脱下滑风险。

因此,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宜放宽。可是,尽管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政府现阶段可施行的缓和通胀措施也很有限。

在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7.5%的情况下,再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损害银行业的利润,尤其是中小规模的银行。因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影响大,对就业就会有直接影响,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不大。

另外,现时中国的通胀由食品价格通胀,转移到因全球商品价格飙升而引起的通胀。同时,预期人民币会升值,若以加息来遏抑通胀,结果只会加快外资流入的速度。

然则,人民币升值是否能舒缓通胀压力?正如上述的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能大大减慢因进口原材料加价带来的通胀压力。当然,汇率升值只能是稳步而行。若施行一次性大幅升值,会令生产及通胀大幅波动,不利经济稳定。由于弱美元及全球资源供求失衡,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不断攀升,通胀会因货币未能升值而加剧。

现时通胀仍高,政府必须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由于中国的进口是原材料为主,国际商品价格的增长很快会传导到PPI,从而增加非食品通胀。为缓和外购原材料价格飙升带来的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将能缓和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其效果亦会立竿见影。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