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投资者报 > 专栏 >
中国经济因弱竞争而忧
导语:

就一国经济而言,有时可能既要考虑眼前的问题,又要思虑未来的隐忧。而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政府和学者们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判断相当乐观,对眼前的困难却并未感到莫大的忧虑。

近忧和远虑

从去年底起,中国经济的近忧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先是对经济过热或过快增长及流动性过剩的担忧。今年上半年,对于流动性过剩的担忧已转变为对通胀水平持续上升的担忧。

这种担忧当然是不无道理的。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0.4%,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较高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出现回落。

GDP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是符合政府宏观调控意图的,虽然全年GDP增长下降到8%的可能性不大,但力图回归到一位数的增长率,至少反映出中央政府不希望经济过热或过快增长的谨慎态度。笔者认为,今年全年GDP增长大致会在9%左右,否则不足以抵御势头难降的通胀压力。

从近两年的实际情况看,过去十年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均保持极其缓慢的微升状态,这毕竟是一种非常态的经济现象。可以说,已积聚很久的通胀压力总要有一定程度的释放。

中国经济的近忧至少还包括对出口贸易的过度依赖,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依然是不断上升和扩大的国内需求。

中国经济的远虑首先是能源危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自己的能源储备、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长期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其次是国家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若在近十年里不能在专利发明、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方面发生重大的转变和突破,很可能会错失最有利的跃升时机,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将会出现整体下滑。

加强落实

6月13日,中央提出“一保一控”的方针,反映出政策重点从侧重防止经济过快增长以及流动性过剩,转向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通胀水平的持续上升。从紧的信贷政策也是一种反通胀和投资过度扩张的政策,但即使实施紧缩性的信贷政策,并不意味着物价下降。目前物价上涨是因成本推动,想消除这个因素需依靠节能降耗、调整工业结构,至少需要3年时间。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行政干预的力量在加强,而市场的力量在削弱,尤其是垄断国企的垄断地位不断地加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民族创新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些要求已提出很久,但落实情况难以令人乐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变革滞后,中国的市场经济转轨已近30年,对于何时完成这种转轨未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表。

若中国人至今没有这样的远虑,那么对于近年来可能出现的诸多意外的担忧就顺理成章了。望决策层能未雨绸缪,避免被逼迫到临阵磨枪、应接不暇的尴尬境地。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