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苏琦 近日,有关中央政府出资数千亿提振经济消息的真伪、数额的具体规模以及资金流向等,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反对者有之,赞成者亦有之,不过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有一点两派似乎已达成共识:目前经济遇冷走软之势已经明甚,需要政府出面做些事情。所区别只是在于政府宜直投还是间接调控而已。
从去年防止经济从较快发展转为过快,到今年担心经济会偏冷,中国经济走向之前后失据,令人瞠目。而吊诡的是,三十年来几乎每逢“八”字,中国经济便会遭遇政府投资的问题。1978年大手笔进口钢铁石化等成套设备,史称“洋跃进”;1988年,官办公司遍地狼烟,面对通胀压力,中央三令五申要控制“集团购买力”;1998年,中央启动数个大型项目建设,以应对东亚金融危机造成外部环境恶化。如今眼见中央又要携巨资出手以应对因次贷危机而造成的国际需求疲软。
中国经济治乱循环之频密,波动之剧烈,对国际市场依赖之深,随国际行情起伏幅度之大,均似一小国经济体,实在让人乍舌。究其原因,内需长期不振,过于依赖出口,已是老生常谈。
一个不是以内部消费为根基的经济体,其经济增长走势是难以准确预测的,长期而言,也是难以持续的。以英国为例,当年以一介岛国,而踞有世界,乍看之下,其发迹全靠国际市场,其实不然。正因为最早拥有了一个坚实的国内市场,拥有可靠的内需,英国才得以成功发动工业革命,进而才能在海外攻城略地,充分发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作用,成为头号强国。反观前苏联,为发展而发展,一切均被“计划”起来,来自民间的能动性消费需求几乎为零,到1970年代后期,发展动力越来越付之阙如,而偏偏此时又被另类的国际市场联动压垮——石油价格的下挫令苏联倚重日深的石油外汇日渐稀少,导致严重依赖进口的粮食供应不足。内外夹击之下,终于陷入窘境日深的局面。
道理既明,拉动内需、扩大内需的口号也已提出经年,那么为什么扩大内需始终不能见功,其梗阻点又在哪里呢?
经济学原理指出,畅旺的内需永远建立在民间强劲的消费上,而民间强劲的消费意欲则必然由可观的可支配收入所驱动,所谓民富而国强,即循此理。而民欲富,除了自身的创富精神和才能,还取决于一国的创富环境。这就需要健全的能保障人民顺利创业的市场环境、相对较低的产业进入门槛和一个不与民争利的政府。反之,一个个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而巨型央企每每出手豪阔的经济格局,显然与励民创富之道南辕北辙。
除了鼓励民间创富外,藏富于民、还富于民,也是刺激内需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每当面临居民消费意欲低迷之际,便祭出减税法宝的用意所在。如果不仅不减税,反而加大征税力度,进而又将税收转为财政预算,再由政府之手进行基建型投资,则不仅有与民争利之实,也有间接阻遏民众创富之嫌。实不若超然市场之上,让民众一方面藉由市场创富,另一方面凭借市场满足自身消费意欲,进而创造新的需求,从而自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推动中国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励民创富,藏富于民,还富于民,乃建立内需驱动型经济体的关键。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当此再举拉动内需大旗之际,人们应该始终奉如下原则为圭臬:再行“凯恩斯”式的政府频频出手,对于希望经济能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终不若还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