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问题的政策分析
导语:

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应经过了13亿,根据预料,中国的人口2010年是13.6亿。这组统计数据还表明,2007年比前年多了681万,全年出生1594万,出生率为千分之12.10,去年人口性别比是120.22:100,即当有6个男孩出生时,只有5个女孩出生。

中国的人口到底存在啥问题?目前的对策到底有没有道理?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难道错了吗?我们将从政策分析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问题。

一、目前人口多不是问题,人口结构才是问题

政策分析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看到2008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我发现,这组数字本身不意味着什么,要判断其中所隐含的政策问题,需要加入其他变量。中国13亿人是多了,还是少了?没有其他变量,是说不清楚的。让我们加入经济体制的变量,我们会发现:从计划经济的角度来看,人越多越不好,因为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缺粮食、缺资源,其结果是人越少越好,人少了,人均量就多了。不过,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是富裕经济,有足够的粮食和资源,人本身就是资源。其结果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消费不足,人口也往往面临短缺:国际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缺劳动力,因签证管制,非法劳动力市场很大,国内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虽然人口密度很高,人口都是净流入,有些地方短短的几年,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本地人口。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目前中国的人口是不足,而不是不够,城市里找保姆难了,农村里青壮劳动力都在城市打工,在东部和南部打工,剩下的劳动力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发展,是通过民工流动大幅度增长人口实现。这说明,13亿人口数字本身并不说明啥,关键是判断的标准和依据。至少从目前来看,13亿人口,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组数据存在的问题,比较显然的是,人口结构的确存在问题。一是经过严格控制的计划生育政策,目前总和生育率即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远低于更替所需要的2.0,在1.5以下。而且随着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也在下降。其结果是,老龄社会提前到来,2007年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1%以上,65岁以上的占7%以上,已经是标准的老龄社会,这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二是由于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出现了人为的生育选择,新生儿性别比连续多年男多于女20%左右,其结果是社会性别失衡,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3800万,这显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庭的供养结构产生问题。目前处于结婚生子年龄的基本是80后出生的,是独生子女,其总共要供养的人口是12个,双方父母4个,双方父母的父母是8个。现在新政策给独生子女放宽政策,双方都是的,可以生2个,其结果是更加重了独生子女的供养负担。在增加负担的情况下,放宽政策是否会提高生育意愿,政策效果未必能够达到实际效果。

此外,还有一个说法,说中国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地广人稀,分布不均衡。这一判断事实上来看是正确的,中国东部人口密度的确大,但作为一个政策问题其判断是错误的,因此而在东部地区严格控制人口,并鼓励东部人口,乃至城市人口向西部和农村移民,这一政策更加错误。实际上,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人口聚居。人类一定要聚居成相当的密度才能降低交通成本,解决地理原因导致的种种问题。为什么城市化后人口居住越来越集中?为什么韩国、日本人口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及其周围?为什么美国地广人稀,那么大的地方很少人居住,大部分人口都聚居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的大城市里?按市场经济理论,集中的结果、单位面积人数增加的结果,构成大数量的生产者和大数量的消费者,这样的市场才稳定。这跟股票市场一样,股东越多、投资的人越多,投资市场越稳定,越不容易被人操纵,股市人少少的,就几个庄家在那儿玩,小鱼小虾进去迟早被吃完。人口集中居住的社会结果是,人越来越平等和自由,分工和合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有发展的机会,其结果是,人的价值也因此而提高,人类文明也因此而高度发展。

从政策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口问题的表述都是错误的,这也可以说明,以此为基础的现行人口政策也有调整的必要。

二、马寅初错了,错在未考虑人口内生控制机制

一说到现行人口政策错了,人们就会说,难道马寅初错了吗?马寅初在上世纪50年代发表《新人口论》,说,1957年中国人口6.4亿,这样发展下去,十年后有八亿一千万,提出要控制人口。当时毛泽东说,中国人太少了,我们人多一点再说。两者对策不一致,但依据的理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口可控制,想放就放,想收就收。1959年,马寅初受到批判。马寅初很有骨气,绝不退让,他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刀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批判者投降。我从不考虑个人和名利,只考虑国家和真理"。马寅初后来被迫离开北大,失去言论和行动自由。后来有人给马寅初翻案,说"错批一人误增3亿"。

改革开放后,马寅初被平反,马寅初对了,毛泽东错了,中国开始严格控制人口。其实,他们都错了。

那么,错在哪儿呢?马寅初用的理论是用线性推理,但人口增长不是线性的,今天五个亿,明天十个亿,后天二十个亿?人口增长不是这样的。即使是猪,是蚂蚁,是蝗虫,种群增长规律也不是线性的。大自然有其大自然的规律,有内生的控制机制。马寅初和毛泽东的人口理论,最关键的是没考虑人口增长的内在控制效应,他们因此而推荐的政策手段自然也是错误的。马寅初说控制人口,毛泽东说不控制人口,要多生,他们俩都错了,他们没有考虑内生的控制机制。实际上人口控制有两种,内生自然控制和外在的政府控制。内生的控制机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丧失的,文革期间为什么生那么多人,因为大家搞大批判,没事干,回家就生孩子,那会儿出现婴儿潮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忙,计划经济让人很闲,因为大家比赛偷懒,比赛化公为私,多养孩子,才能多分口粮。而市场经济让人变忙,忙得没工夫生孩子,这是内在的控制。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鼓励人分散居住,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上山下乡,支援边疆,逆城市化,在人居住分散的地方,人与人很容易不平等,地位往往取决于儿子的多少,有五个儿子,地位肯定比只有一个儿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的内生控制机制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人聚结而居,密度大,从边疆流向内地,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内地流向沿海,人的地位自由而平等,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不取决于孩子的多少;人有产权,需要较多的投资,其结果是市场经济女性生育意愿率下降。市场经济的内生控制机制,使得人口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且市场经济本身的吸纳作用,可以节约土地等资源,让更少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即使多年的计划经济,导致经济落后,人口成为包袱,市场经济也可以在几十年时间里发展经济,并从分利用人口资源,实现文明的进步。经过一段时间,政府要解决的不是生育率过高的问题,而是生育率不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下,节制生育还是多生孩子是每个人的选择,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这样有利于人口自然的稳定,喜欢生孩子人可以生五个、六个、十个,不喜欢生孩子的可以自己玩,回头交一点税帮助别人养孩子。个人可以多生孩子,可以不生孩子,喜欢就多生,不喜欢的就不生。这样对孩子也有好处。

马寅初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内生机制,外生机制用得太多。以马寅初理论为基础的人口政策,显然也是错误的。

总之,我们至少应该思考调整当前的人口政策了。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节约资源,实现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进行政府自身建设。控制人口,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政策,在市场经济时代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而且不仅不能解决人多地少,资源稀缺的问题,而且还将导致进一步的人口问题,妨碍中华文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