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刘波 9月1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突然宣布辞职,不仅令日本政坛波澜顿起,也让人们疑虑,回归正常航道不久的中日关系之船会否遭遇 “顶头风”。福田素来在对外政策上态度温和,上任后又与中国高层频繁互访,深化两国“战略互惠关系”。今年中日关系好转的态势之所以能超出许多最为乐观的估测,福田功不可没。在他之后,资历深厚、人气旺盛的麻生太郎接任首相,几乎已成定局,而这样一位言辞经常“出格”的“右翼”人物的上台,是否会令中日关系陡添变数?
单纯就短期政治层面分析,福田之后“人去政息”、两国关系逆转的可能性非常小。自2006年安倍晋三接替小泉纯一郎担任首相、实现“破冰之旅”后,中日关系由冷转温,继而转暖,持续向好,麻生若突然以对抗性姿态对待中韩,将独自承担与邻国交恶的政治压力。在日本国内,自民党遭遇的棘手政治与经济形势相继迫使安倍和福田辞职,反对党民主党势头看好,极有可能要求提前大选。若是那样,麻生即使不出意外地出任首相,其相位也只能安坐数月便要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安危未卜的情势下,麻生不大可能无缘无故地外惹强邻,内招民怨。
就中国国内舆情而言,我们似乎也要突破以简单的 “鹰派”、“鸽派”两分法来决定好恶臧否的思维方式。现代国家之间的外交并非完全不受领导人风格的影响——如小泉当年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便与其个性有关——但当今各国领导人的为政日益受到各种约束,尤其是在国内权力制衡比较完备的国家。职务平平时口无遮拦,一旦掌握大权则恭谨慎重,是西方各国政治生活中的常有之事。有时在执政之前表现强硬的领导人反而更会抓住融解坚冰的契机。中国外交史上就不乏这样的例子,近者如安倍晋三,远者如尼克松。总之无论对日本还是对其他国家,我们不应夸大其政府更替的影响,也不应将期望寄托在一个“亲华”领导人的出现之上。
进一步而言,中日作为东亚举足轻重的两大强国,其关系的强韧度应当要能抵挡常发事件的冲击波。领导人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固然重要,但中日关系不能仅仅依恃一时一地建立的和睦关系,必须依靠机制化、常态化的调理。在这一点上,6月两国就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问题达成的基本协议就是个好例子。两国决定优先在资源开放上合作,搁置存在争议的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体现了一种为寻求和谐相处、共同繁荣而妥协的政治勇气。纵观全球,在历史悠久且都曾强盛过的两个相邻大国之间,涉及领土及其他议题的纠纷往往在所难免,尤应在坚持各自国家利益与荣誉的原则之下,勇敢地寻求最大程度的妥协与共识。
中日关系固然不可能实现风险为零的状态,但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考虑,应当尽最大可能降低两国冲突风险,这就需要两国惯常性地在各种议题上做有原则的妥协。当然,妥协的意愿大小、能力高低,常常为各自的国内因素决定,单凭政治与外交层面的互动,并不足以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辅以经济上的共生关系固然重要,但历史上别国的经验表明,这还难保万全。使人乐观处在于,民意调查显示,今年以来两国民众间互相的认知和态度大大趋好,与两国间的政治回暖与经济融合相比,这似乎是一个更加值得称许的征兆。
而这也应该成为两国民众加深沟通、理解与互信的一个起点——当前的任务既在于让日本人了解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快速进步,亦在于使中国民众能知悉日本战后政治的和平主义与多元化。以此为基础,两个心理含蓄曲折的民族,应能对对方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有更多了解,进而恢复二十多年前两国国民彼此抱有普遍好感的状态,这才是使中日关系免遭各种冲击影响的最佳“防波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