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困守“底仓”
导语:股票型基金六成仓位的限制,使基金必须保留"底仓"型股票.

今年上半年,59家基金公司旗下364只基金净亏损1.08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亏损纪录,其中股票型基金亏损达1.05万亿元,占基金亏损额的97%。

在一些明星大盘蓝筹中,基金有着怎样的境遇?基金为何无法避免巨亏?在制度层面基金需要怎样的策略、避险工具才能避免如此惨重的亏损?

无奈困守“底仓”

基金可以抛弃万科、中国平安这种周期性大盘蓝筹,但是,股票型基金六成的最低仓位,令基金不得不保留一些“底仓”型股票。基金既然没有退路,也只有守在某些个股里做文章,以希望业绩有所起色。贵州茅台就是众多基金不肯离弃的“底仓”型股票。

目前贵州茅台前十大流通股依然是基金重兵驻守。随着贵州茅台股价从去年12月30日220元的高峰跌到最近 126元附近,其间基金仓位却不降反升,一些基金不断加仓,仿佛坚守这只百元股就是坚守了价值投资。

“贵州茅台股价的下跌,就是基金迎来的加仓机会,这是基金心照不宣的投资策略,与其投到任何股票里都是死,不如死到贵州茅台这种王牌股票里,到市场好转的时候会最先活过来,而且活得比其他都要好。”某基金经理对记者忿忿地说,语气消极却仍然残留微薄的希望。

华侨城是基金困守的另外一只底仓型股票,这只股票除了业绩不错,还有确定的整体上市题材值得期待,目前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仍持有华侨城60%以上流通股。华侨城从去年最高的74.5元下降至近期的8.8元附近,加上转股除权因素,从最高点至今,华侨城下跌达到74%。

实际上,深陷蓝筹股中的基金也一直在某些个股上患得患失,寻找着某些确定和不确定的机会。不过整体上市后众基金能否从华侨城分到一杯羹仍是未知数。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对记者分析道,“为了避免更大风险,基金公司只能作仓位调整,如降至最低六成仓位,同时选择一些跟经济周期性相关性弱的产品,回避跟经济周期相关性强的产品,另外一些超跌的大盘蓝筹也同样具备机会,股价存在修正的机会。”

被动留守如何避险

按照股票型基金的一般规定:股票型基金的最低仓位是60%,最高仓位为90%。六成仓位的底线将基金牢牢地“捆绑”在股市里,如何在危险重重的熊市中保持尽量少亏一些,甚至抓到少之又少的机会提升业绩,是基金反复演算的一道超级难题。

中国石化就是一只基金围绕“原油价格”演绎的一支敏感的“温度计”。国际油价难以捉摸,令基金在其中的进出方寸大乱。

国际油价在今年上半年不断创新高到逐步回落,同一只基金在中石化上加仓、减仓变得毫无逻辑。去年第三季度末,易方达50指数基金新进3450万股,第四季度再度加仓9628万股。而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减仓1260万股,在油价见顶回落的今年第二季度再次减仓1400万股。而今年第二季度,一直未进入的华宝兴业精选股票基金新进5399万股。

在熊市中,因为仓位限制,基金只能困守一些大盘蓝筹,但由于这些股票受国际影响较大,并受不确定的国内政策影响,基金判断也会出现很大分歧,赌对了就会好一些,赌错了就输得惨了。”深圳一位基金经理无奈地表示。

对于如此被动的局面,这位基金经理还表示:“当前A股基金只能单向做多,没有做空的工具,熊市一路下行基金也毫无办法,希望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相关政策能尽快明确,否则这个单边下行的市场很难有活力。”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