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
导语: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翔 1994年,王中军从美国回来。后来,他总喜欢跟人说在美国的经历对自己影响不大。但是在1994年,从美国回来的中国留学生仍然是稀缺品。他对自己的兄弟们说,我留学回来,要到国内创业。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翔

1994年,王中军从美国回来。他已经34岁,曾经当过兵,做过公务员,也在国内做过小生意,1989年到了美国去读传媒。后来,他总喜欢跟人说在美国的经历对自己影响不大,“其实就是混。我不认为我是海归,我读书读得不正经,在美国那段时间,转过三次学,每次转学的目的都是那个地方容易打工。”

但是在1994年,从美国回来的中国留学生仍然是稀缺品。“既然敢从美国回来,在美国打工一年赚几万美元,在国内赚不到几万美元怎么跟朋友交代?”王中军回忆说。他在美国就开始思量,自己回国之后应该做什么事情。回去的前半年,他就开始同国内的亲戚和朋友们联系,打听如何注册公司。他对自己的兄弟们说,我留学回来,要到国内创业。

王家的四个兄弟坐在一起,开始听他们中的老二描述自己的创业梦想。“很简单,我用了一个多小时向他们说自己的想法,怎样从美国回来创业,那不像面对VC,不用做报告,就是口述”,王中军游说他的兄弟们投资他的公司。结果显示,王中军说服人的能力相当杰出,正像他和他的公司在日后一轮一轮的融资中表现出的那样。虽然当时既拥有餐馆,也拥有出租车公司,因而也最有钱的大哥明确表示没有兴趣,但是两个弟弟都很踊跃于二哥中军的新梦想。大弟弟当场就表示虽然没有钱投入,但是他愿意辞掉工作加入二哥中军的公司。中军也慷慨的赠送了5%的公司干股给他。小弟王中磊则投入了十几万人民币给哥哥的新公司——后来,中军的大弟在车祸中不幸丧生,中磊有一次很悲切地对别人说,“他就死在我怀里”。

王中磊当时是个刚刚辞职的公务员,他之前供职于国家物资总局机电司,“虽然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管的文件,上面的数字动辄就是几个亿十几个亿;全国的钢材、木材、石油、汽车,所有紧俏资源都归这个部门管,到各个省去,真是太有面子了”。

这个弟弟帅气聪明又招人喜欢。虽然他们兄弟进入国家机关,都要依靠家庭的人脉关系,但是中磊似乎格外顺利,“我听爸爸说,那个处长面试完中磊,当场就定了。爸爸说,处长可喜欢中磊了”,王中军回忆说。在大多数时候,王中军叫他的弟弟“中磊”,但也有一些时刻,难以抑制的疼爱之情会流露出来,他会说,“小磊如何如何”;“我当兵回来小磊小学还没毕业,他第一次跟同学去北戴河玩儿,我给了他70块钱,他觉得自己简直太有钱了,还请同学吃饭”。

于是,王中军拿着自己东拼西凑来的钱,带着大弟弟——中磊的角色则是一个纯粹的投资人——开张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后来算起来,王中军是1994年2月10日到北京,而5月16日公司就已经开业,效率高得惊人——王中军很准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两个数字,丝毫没有犹豫。

5月16日那天,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的三十多名员工在国际饭店搞了个开业仪式。“我们弄了个PARTY,叫了PIZAA,买了红酒,非常洋气”。在外界看来,这几个小伙子一定奢侈得惊人。他们在《北京晚报》刊登了通栏广告,办公室也选在了国际饭店。他们在国际饭店租了一个套房,每次开会时,窗台上就坐满一圈人。 王中军后来解释说,这么做有很多原因,“首先就是面子问题,因为这种公司,位置一定要好”。当然,中军也托了人,打了折。这家公司的股东是王家的三个兄弟,以及王中军的太太——“因为我出那80万是我和我太太一起打工赚的”。

中磊没有加入哥哥的生意。他从国家物资总局(后来的物资部)离开之后,同自己的朋友一起,利用自己在物资总局积累下的人脉资源,做一家贸易公司,“那时候全民经商”,中磊在回忆时笑着说。

但这是一家短命的公司,以至于王中磊在回忆时,全部的记忆都浓缩到两个字——“垮了”。公司垮了。“突然公司没了,突然我就有空了,我就跟女朋友说,咱们结婚吧。结完婚大概度了十个月的蜜月,也就是说,失业了十个月”。后来,中军就对弟弟说,要不你先来公司,我这儿也挺忙的,你就当来帮忙。那是1995年。

后来中磊回忆说,那一年,也可以说是公司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我们的广告公司突然找到了一个赢利方法,从养家糊口变成发家致富。当时国外广告公司进来,占据了所有的客户资源,这时候华谊把CI扩充到下游,我们帮大公司做完CI方案之后帮它落实和执行,甚至能扩充到制作安装的环节。那时华谊就变成了一个制作公司或者工程公司,最大的部门是制作工程的部门,它也是工作量最大、赢利最高的部门。”

接下来的事情众所周知,这家广告公司在1998年开始投资电影,而且一口气就投了《没完没了》、《鬼子来了》和《荆轲刺秦王》三部后来口碑都很好的片子。王中军和王中磊开始了自己的娱乐大亨生涯。“其实当时投资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华谊会变成一家电影公司,变成娱乐传媒公司。那时候只是觉得公司需要新的出路,如果一直走之前的老路,路只会越走越窄”,王中磊说。电影只是碰巧成为这对兄弟在商业上的工具。“我们投资拍电影十年,十一年前我还不知道拍电影是怎么回事儿”,王中军解释道。

现在,王中军会在每天中午前后抵达他在丰联广场的办公室(他后来把办公室从国际饭店搬到这里,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华谊兄弟集团的办公室),坐在自己颇有些富丽堂皇的沙发上看报纸——“这沙发时间越久坐着越舒服”,他说。他的短发梳得根根支棱起来,看上去很是精神。尽管戴着金属框眼镜,但是没有衬出文质彬彬的气质,反而越发难掩身上的江湖气,讲话慢条斯理,语气和面目肌肉都有一种坚硬的感觉。他已经连续在这个办公室坐了十一年,翻看秘书放在桌上的报纸。他说自己的大部分工作都不是在办公室完成。从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游完泳、浑身一激灵开始,这些工作就散落在电话中、饭桌上、咖啡馆内和他的宝马车上等待他。

王中磊则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机场附近的一大片树林中。他每天要在自己办公室内召开无数会议,拨打无数电话,他的助手说,他每天只能睡五个小时。在为杂志拍摄照片的间隙,他一个人坐在摄影棚内的沙发上,低着头皱着眉拨弄手机,衣着入时,英俊但有些腼腆。我问他在公司里面做什么,他开始大笑,对他的助手说:“你说我应该怎么告诉他……我,什么都做……”。他后来说他发现自己的名片后面可以印上一系列头衔,在总裁这个职务的后面,可以列上从媒介公关到市场推广的一连串职务。

手机和电脑是王中磊最重要的工具。“我最离不开的就是电脑,我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电子邮件”,王中磊说。但是王中军则完全不用电脑。每天他到办公室之前,王中军的秘书都会帮助自己的老板把他要看的网页在电脑上打开,以便王中军只需要动动鼠标就可以浏览网页。同事,包括中磊发给他的电子邮件,秘书则要打印出来交给中军看。

王中磊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是开会。和大多数老板一样,在会议上,中磊是一个激情四溢的演讲者,会议的大部分时间可能都是中磊在宣讲。而中军则对开会厌烦透顶。“他是一个非常不喜欢开会的人,更不喜欢把会开得很长。他从来没有主动要求和我开过会。每一次我叫他开会,他基本上只参加前四十分钟的会议,如果他觉得会还会继续开下去,他就走了”,王中磊这样说他哥哥。

这家准备于2008年在国内A股市场进行IPO的影视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民营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已经连续三年保持100%的增长率,2007年的税后利润近1亿元人民币。对于中国公司而言,这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是王氏兄弟所获取的影响力和占据的公众注意力资源却是惊人的。他们投资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人们大都耳熟能详。王中军很自信地说,华谊投资拍摄的电影中,不乏有能够写入中国电影史的作品。媒体的载体正在悄然轮换,一家影视公司占据着更多的眼球和注意力,而不是其他的大众媒体形式。因此王中军可以说,华谊的所有资源都可以拿来换钱,从它的明星资源到品牌甚至城市在电影中的一次出现。

以正在拍摄的贺岁片《非诚勿扰》为例,“去杭州拍政府给钱,去海口海口给钱……海南省三个省委常委跟我吃饭,说中军你一定要给我们海口,我说我改不了了。我们跟杭州合同也签了,钱也付了”,最后实在没办法,王中军说,“那我们加一句台词,让舒淇说一句话,就说能陪我回趟家吗?我家在海口。一句话,两百万”,“这部电影的影响非常大,每一部这种大的贺岁片,对产品的帮助也非常大”。这是王中军在他的车上接完一个马云打来的电话时说的。淘宝网也想要成为这部电影的赞助商。“所以电影有意思”,王中军沉思了片刻,“娱乐产品有意思”。

在解释同弟弟中磊的分工时,王中军说:“我干轻松的,他干复杂的。我的工作占据的物理劳动时间相对少,中磊的工作需要的物理时间相对多”。

中磊的时间往往被频繁的会议填满,从他刚开始进入华谊,他就开始学习去运营一个公司,但这是由很多琐碎的细节构成的,“在2004年之前我的工作集中在具体操作的层面,每一件事可以做到非常细致,甚至某一个发布会活动背板的设计、安装,到流程中的细节”。

中军则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 “公司战略、资本结构、政府关系和股东关系”上,这其中有董事长这一职务字面意义上的职责,也有中国特色的公司领导者应该担负的义务。

“关系”对于这家公司来讲异常重要。在回答华谊为何能够一直生存到今天,并且能够成为国内民营影视公司的头名时,王中军将原因归结为:运气、团队、良好的现金流,以及至关重要的“关系”,“公司不是所有的时候现金流都好,我一个电话三千万到五千万都能借到,借我钱的朋友太多了。这些年来动不动借我一千万两千万的朋友,能数一大堆,用友的王文京、张醒生、亚信的丁健,太多的朋友了”。

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也让中军和中磊一步一步明确自己想要做一家怎样的公司。“到了2004年的时候,我们开始明确我们要做一家有规模的公众的传媒公司,我想这种明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军认识了很多做企业的人,大家都说你可以这么做。他的思路开阔了很多。”王中磊说。王中军还把其中一些人引入了他的董事会,雅虎中国和分众传媒都投资了华谊兄弟,马云和江南春也成为了华谊的股东和董事。这些人中还包括鲁冠球的儿子鲁鼎伟。正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华谊兄弟才能够在2004年之后取得如此迅猛的增长。

同样重要的还有同导演、演员的关系——比如颇为人称道的王中军和冯小刚的关系——以及可能更为重要的关系,比如同政府的关系,同各个地方电视台的关系。

中军参加了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不时地到企业寻访,“上个月到山东宁高宁的中粮,下个月内蒙古牛根生的蒙牛”。中磊则极少和企业家群体交往,“我不是特别会和企业家打交道。我更喜欢一些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包括跟生意没有关系的人交往。”

曾经梦想成为画家的中军热衷于收藏艺术品,包括为他的企业家朋友提供艺术品和建筑方面的建议;中磊读书时候觉得世界上最牛的职业就是唱片店的老板,因为可以最先听到最新的音乐CD,现在他则沉浸在制造影音作品中,并且认为自己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做这家公司,“开始时候是求生的需要”,接下来是“勤劳致富的手段”,现在则是“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在这千万种关系中,同样重要、甚至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军和中磊的关系。我们已经在商业史上看到过类似的兄弟创业,或者兄弟共同执掌一家公司,但是最终以分裂告终的故事,比如阿道夫·达斯勒和鲁道夫·达斯勒创立的阿迪达斯和彪马;或者,最近的例子,全球市值最高的地产公司香港新鸿基郭氏兄弟在董事会的斗争。

比中磊大十岁的中军在中磊的人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们是亲兄弟,从小就没有分开过,彼此之间在一些细节、生活习惯和对一些事情的态度上很早就特别了解”,王中磊说。一些已经发表的报道将中军描述成一位导师,而中磊则是他在商业上热心栽培的学生。

“我们随时可以保持工作状态,因为周末家里人也会约在一起吃饭。”中军说。但这是在早期,这些年来兄弟两个经常一个月只见一次面,“平时各忙各的”,中磊笑着说,“我们生活早就独立了”。

尽管是兄弟,但是中军和中磊无论从衣着还是在性格上,都会有差异。热衷于艺术的中军给人的感觉更为强硬,而一直在负责公司运营的中磊则显得害羞、柔和,他的外表也更为时尚,更像一个经常出现在聚光灯下的明星。

“其实我们两个性格有区别”,中磊说。中军的风格是直来直去,这从他讨厌开会、快人快语可以看出。他会直接对记者说,我们不要谈论这个问题了。华谊早期投资电影和电视剧,需要拉一些投资者来共同开会,中军在第一次开会时就直接说,希望大家心里想什么就赶紧说出来,不用开好几次会,最后才讲。而中磊的风格则是,“我有时候不太会选择直接表述,我希望用其他的方式或者比较讲究讲话艺术的方式把事情说出来。”

“我们同其他公司相比,除了我们之间的配合更为默契之外,没有什么不同”,王中磊说。中军和中磊之间的关系——或者按照华谊内部对他们的称呼——“大王总”和“小王总”之间的关系,难以用某种特定的词语或者词组来描述:兄弟关系、导师和门徒的关系、董事长和总裁的关系、创业伙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所有这些关系的微妙的混合体,而他们两人在性格、做事风格和交际圈又存在着互补——无论这种互补是先天生成,还是后来有意无意间调整而成。

“董事会对我们的配合非常满意……我觉得由于外部监控,我们跟其他公司也没什么差别”,王中军说。即将到来的上市,则会进一步淡化公司的家族性质,并且将华谊兄弟置于更严格的外部监控之下。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