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9%,但PPI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1%,创12年新高。 CPI与PPI 的背离再次引发经济界人士的关注。
最引人注目的是PPI和CPI的背道仍在持续并且有加剧的趋势。数据显示,从5月份开始, PPI在本轮物价上涨中首次反超CPI0.5个百分点,6月则反超1.7个百分点,7月反超达到3.7个百分点,到8月份,达到5.2个百分点。PPI与CPI的背离已经持续了4个月,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现象年内还将继续。
“这种现象不符合经济规律,长期背离产生的恶果就是,企业独自承担通胀的压力、利润减少导致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经济学家韩志国、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等业内人士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均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佐证了这一事实。今年1至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9%,而2007年同期,增速是42.1%;国家发改委地区司综合处提供的资料显示,长三角许多企业出现半停产、停产、倒闭等窘境,“如宁波爵溪曾经聚集500多家工厂,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截至6月底,已有100多家企业停产”。
企业窘境
湖南常德有一家专门生产加工粮食机械的民营企业,以前一直是当地各家银行争相追抢的优质信贷客户,但今年情况起了变化。“他们的成本上升得很快,严重影响了企业利润。今年这个企业几次向银行申请追加授信,但上面就是不批。”当地农行的一位信贷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
其实,原材料、水电价格上涨导致企业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已不是个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尤其明显。浙江省统计局日前表示,受原材料购进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差扩大的影响,工业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1~7月全省33个制造业和供应业中,有20个行业利润增幅比1至6月有所回落;1~7月,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额141.4亿元,同比增长90.4%,增幅比1至6月上升29%。
广东省情形也大体相似。1至5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小幅增长4.3%,增幅同比回落44.8个百分点,此外,全省有超过10000家的企业亏损,占全省工业企业的26.0%,亏损额207.96亿元,增长49.3%,增幅同比提高25.0%。
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源动力,利润的多寡、增长的快慢是企业活力的最终体现。业内人士认为,PPI与CPI持续背离与企业利润整体下滑,实际上是一个诱因的两种体现。“出厂价格上涨不能传导到消费价格或者传导时间延长,意味着中下游部分厂商的价格竞争压力加大,消化不了购进价格上涨压力的厂商就会面临生产经营困境。”汤敏表示。
国家统计局宁波城调队摸底调查后称,“企业关停现象严重”。素以“会来事”著称的宁波人,上半年全市603家规模以下工业市级样本企业中关停119家,比例达19.7%,较去年同期高5.2%。
保增长隐忧
企业的利润下滑、关停并转增多,显然不是好苗头。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两防”到“一保一控”表明我国宏观调控发生了重大变化。但PPI与CPI的持续背离,给“一保”带来了相当的严峻性。
“现在居高的PPI难向CPI传导,其实是企业特别是中下游的加工、制造企业承担了巨大的成本压力。”韩志国认为。他说,这种压力企业无法长期承担、也不可能无限度地承担,“弹簧都有个限度,过度或者时间长了都会绷断”。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PPI与CPI持续背离,企业利润就下滑,关停并转就会增多,这无疑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了变数。7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是,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增速比上月减缓1.3个百分点,同比减缓3.3个百分点。1~7月,工业增加值增长16.1%,同比减缓2.4个百分点。
全国经济强市宁波上半年经济形势已不容乐观。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8.6亿元,同比增长11.4%,与全省的平均增速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0亿元,增长2.3%,回落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83.9亿元,增长11.3%,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898.9亿元,增长11.8%,回落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7.7亿元,增长12.3%,回落3.5个百分点。
亟需资金输血
在PPI与CPI持续背离、并且幅度趋向加剧的情形下,给企业减压已经刻不容缓。现在的情况就像人得了急症,靠中药慢慢调养时间上显然不允许,得用猛药才行。业内人士认为,要遏制住企业因成本压力造成的关停并转,注入资金显然最能见效。
宁波市统计局综合处的一份调研报告称,企业生存环境日趋艰难,问题之一就是融资困难。今年上半年该市贷款增加543.21亿元,同比少增111.44亿元,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幅同比回落4.96%。
“现在一方面强调调整产业结构,但也不能放任企业大批倒闭。”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温彬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他说,决策层考虑经济发展问题,不能忽视的是就业问题。调整过猛企业关闭多了,就业怎么办?
显然,输血企业救企业于燃眉,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问题。宏观调控之下紧缩的货币政策,近期悄然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8月初,调增5%信贷规模被银监会“窗口指导”给各家商业银行;9月1日,央行表态要“引导信贷规模合理增长”,次日,银监会即发文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即地震灾区的信贷支持力度。
也许不是巧合,9月7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也挂出了一篇题为“宏观调控与扩大就业政策紧密结合”的简讯,称“为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
PPI与CPI持续背离造成部分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决策层正在考虑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