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潜在的投资项目进行合理估值,是VC进行投资前一个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从理论上来讲,公司估值有多种方法,常用的如DCF、P/E、P/S、P/B等。
对于VC来说,最困难、最重要的不是对公司价值的估值——毕竟有量化的财务数字做基础,而是对人的评判和对商业模式发展潜力的估量,其中,团队的经验和可调配的资源显得特别重要。
对公司的估值和投资,其实不是靠那些财务数据算出来的,更多是靠经验和直觉。投资永远不是一件科学性的事情,而是非常艺术化的,其中有很多东西要自己去揣摩,没有一个通用的模式或者公式。
常用的估值方法
一般来说,传统行业、制造类企业、消费类企业等,都优先选择DCF的估值方式。
DCF估值法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的价值等于其未来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DCF估值法即通过选取适当的贴现率,折算出预期在企业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全部净现金流之和,从而得出企业的价值。但是在估值计算的时候,采用哪种现金流,以及折扣多少,会导致不同的估值结果。
P/E也是一种常用的估值方法,在IPO时采用最多,也是私募股权基金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P/E值一般参考行业内的公司,比如,已经上市的公司P/E大概是多少,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规模离上市要求大概还有多大差距,以此折算出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P/E值。一般来说,不管是VC,还是私募股权基金,在计算公司价值的时候都会在同类上市公司平均P/E值上打一个相当的折扣。
但有的公司,比如互联网企业,在VC要投资它们时,可能都还没有实现赢利,收入是负的,怎么用这种方法估值呢?于是,P/B、P/S被用来作为一种补充的估值方法。
P/B的方法是,按照资产的历史成本扣减以该历史成本折算的损耗,得出公司大概的账面值,再乘以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数字,或者是行业内平均的数字,算出对公司的大概估值;P/S是用公司的销售收入,乘以一个数字来算出公司价值。
由于VC投资的大多是快速成长的公司,因此,PEG(市盈率相对赢利增长比率)也是一种主要的折算方法,该估值方式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中采用得比较普遍。
可比法可能是大家最熟悉和最常用的一类估值方法,也称为相对估价法。可比法最基本的投资思维是寻找参照物,即可比公司,然后通过市场已经对参照物形成的价格水平,来判断目标投资应该具有的价格区间。参照物的选定是运用这种估值方法的核心因素。
在投行领域,当人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某项投资的价值区间做出一个粗略估计时,经常运用的方法就是行业粗算法。所谓行业粗算就是根据行业内特有经济技术指标对企业价值进行粗略估算。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粗算法估算的结论都是企业价值,而想要得到股权价值还需要对债权进行调整。
不同行业、不同财务状况以及不同的投资阶段,会重点采取以某一种估值方式为主,其他的作为补充,折算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值。
最难估值的是人
在VC做投资决定时,往往会综合考虑几个因素:第一,VC自己能够并打算投多少钱;第二,公司到底需要多少钱;第三,看公司的管理层、财务数据,做一个总体的评判。
说句实话,根据我们这么多年的经验,真正成功的投资,都不是靠估值精算出来的,而是靠经验和直觉。我认为,一个成功的VC,50%靠经验,40%靠运气,10%靠自己的努力。
我们也曾经投资过一些公司,最终不算成功。中国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太快,很多商业模式当时看起来非常好,但几年下来,增长很慢,投资回报和发展前景并不令人满意,有些项目我们已经退出了。对这些不够成功的案例总结下来,我觉得还是人和团队的问题占主要方面。
估值中最难的也就是对团队、对人的估值。有时候,有些项目虽然贵一点,我们还是愿意投,那就是因为看重这个公司的团队,认为他们令人信赖,相信他们能成事。
美中经合毕竟是一个早中期的风险投资,所以我们把很多时间花在对人的判断上。很多创业者找我们,我们要花很多时间,不管是喝咖啡、吃饭、周末聊天,都要充分了解他们。在“人”得到认可的前提下,如果再有庞大的市场、很好的商业模式,我们才会投资。对人和团队的了解,除了通过尽职调查,最主要还是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
我在多个场合谈到过,比较倾向于投资本土团队,因为我们认为只有本土的人才是最了解本土市场、本土文化的;投资海归,只投回国三四年以上、在本土拥有实战经验的海归。
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哪怕离开一两年,也等于变成半个老外,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所以在中国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吃过亏的海归,我们在投的时候,是会权衡考虑的。我们希望创业者、新公司的主导者,刚开始的时候是本土团队,我们投资了他们,在中国一起发展,当公司的规模做起来了,对公司的成长非常有利的情况下,我们再做一次大规模的融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排除去请一些海归做CFO,做市场总监,他们可以在创业者的领导下去跟海外的投资者打交道。
拿分众传媒这个投资的案例来讲,分众传媒的成功,95%以上都是因为江南春跟他的团队,分众的团队是我们这么多年做投资所看到过的在投资估值上最谦虚的团队,比如他们明明已经做到了或者马上能够做到2000万,他可能只会讲1000万或1500万,非常务实。我的感觉是,如果管理团队比较踏实、比较实际,和VC的沟通效率会很高。
到今天为止,我们投资分众的资金已经退出,美中经合的回报率大概在26倍左右,这是一个很开心的过程。但是我想告诉大家,这个过程别人可能三年、五年、十年也碰不上,有一个分众就会有一百个失败,运气也很重要。在很完美的状况下,我们美中经合投的2~4个项目希望有15倍以上的回报,3~4个项目希望有单数的回报,剩下的案子可能没有很好的回报,但也不能血本无归。
做VC其实就是一种最高境界的赌博。
(原文见北京大学出版社《你拿什么吸引我——创业者必知的风头规则》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