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加大放贷需财税优惠刺激
导语:督促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财政方面政府就该给银行一点优惠才行,比如建立国家层次的小企业贷款补偿机制、实行财政部分贴息等。

此前两周,紧控的信贷政策悄然松动,对面临资金窘境的企业、特别是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可谓暖风频吹:继调增全年信贷规模之后,央行、银监会又发文明确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对“三农”、中小企业及灾后重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经济学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9月9日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现在最能立竿见影的就是银行信贷。毕竟,社会融资依然有高达七成以上的比例来自于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

但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在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面前,显然不如以往。8月初,央行调增信贷规模,银行反应冷淡;8月末,在各家银行相继发布半年中报之际,银行高层纷纷公开表态,全年信贷增速会控制在较低水平。民生银行甚至在中期报告里明言,下半年要“有效控制贷款投放,节约信贷资源,降低资本消耗和信用风险”。

“现在的银行,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完全不是过去那种一味贪大求多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在不少企业遭遇生存危机之际,给予信贷资金支持显得关键而且迫切。9月初接受《投资者报》采访的专家学者都呼吁,在刺激商业银行加大贷款投放上,财政应更激进,税务应跟进。

银行惜贷倾向难改

“全行的信贷总规模比起年初,压了接近3000万元。”湖南常德农行某县级支行客户部一位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说,今年上级行把信贷规模卡得很严,除了涉农贷款,其他的基本都在压缩。

据悉,该支行是一家拥有接近10亿元存量贷款的大行,占据常德农行系统信贷业务近三分之一。压缩3000万元贷款,预示该行到目前为止今年的贷款增速是-3%。诚然,一家基层分支银行尚不足以说明,但来自银监会的数据同样显示出银行的惜贷倾向: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2.45万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

上半年如此,下半年各行惜贷心情更切。建行行长张建国曾经公开表示,鉴于下半年宏观经济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建行2008年保持在10%的贷款增速比较合适。据悉,今年1至6月,建行净发放贷款2654亿元,贷款增速8.25%。如此看来,下半年建行并不打算发放多少贷款。

而农行总行信贷部回答记者有关“银监会发文要求加大放贷力度,农行作何反应”的采访提问更为干脆。“包括农行在内,现在几家大银行资金都有点紧张。”他说。资金紧张成为银行惜贷理由,业内人士对此有所质疑。郭田勇说,证券市场的震荡导致原来“搬家”的存款又回流银行,且呈短期存款长期化趋势,“银行现在不缺钱”。

7月金融数据显示,当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9.6%,比上月末高0.75%;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682亿元,同比多增3097亿元。倒是企业的资金并不那么充裕。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各项存款虽然增加了那么多,但非金融性公司(也就是一般企业)存款却减少55亿元。

用财政手段刺激放贷

银行有信贷规模,应该也不缺资金。在决策层、监管层的一再督促之下,好像还是没有把“钱袋子”敞开的打算。郭田勇认为,关键问题还是风险问题,“现在主要银行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意识这些年是明显提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温彬表示,作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遵循商业化原则是应该的,否则和以往的国有专业银行就没有区别了。

虽然根由不同,但最后都是融资困难成为压死很多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目前企业需要更多信贷扶持的关键当口,业内人士大多表示,要促成银行积极放贷,决策部门仅有文件督促显然不够,更重要的是还须有实质利好引导。

汤敏认为,督促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政府光在上面喊是没有用的,要让银行主动,按照市场法则,政府就该给银行一点优惠才行。比如,建立国家层次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实行财政部分贴息等。“不是说小企业贷款不良率要高于其他贷款吗,这个风险溢出部分国家进行补偿;贷款利率要上浮,各级财政也拿出一点钱,对亟须解困的行业贷款进行贴息。这样,银行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同时这种差别贴息,也能起到像出口退税那样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

“也可以适当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银行创造更大的放贷能力。”郭田勇说。

这种举措在小范围内或者是个别地方是有先例的。上世纪末出现的助学贷款,作为百年教育大计,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级政府,可谓高度重视,但开头几年进展情况并不理想。后来,逐步推出配套的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机制以后,局面始为改观。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既然政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有很强的针对性,减免这部分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也是不错的办法。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