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逆市走强
导语:熊市虽然让大多数人很受伤,但却意外地成就了“银行系”基金的崛起。

从某种意义上讲,熊市对“银行系”(银行控股)基金也许是一件好事。

这并非一种恶意的揣测。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牛市中,曾被人们寄予厚望的“银行系”基金跑得并不很快,其业绩排名一直让人提不起精神。

数据显示,2007年几只“银行系”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16.445%,稍高于所有股票型基金平均105.25%的收益率,但远远低于前20名平均168.21%的收益率。如此业绩,显然令人失望。

但进入2008年,熊市中的“银行系”基金虽然同样亏损,但其业绩排名却强劲反弹,令人刮目相看。与此同时,“银行系”基金公司的成员也在不断增加。算上中银基金的易帜,银行系基金已经增加到6家。

与其他基金公司相比,“银行系”基金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天然具备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而销售渠道对基金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尤其重要。不管发行时点好坏,“银行系”基金首发规模总是保持在一定量级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同时,在投资策略上,由于股东层面的因素,“银行系”基金都比较重视风险控制,手法相对稳健。虽然在牛市中,这种保守的策略会让其失去很多赚钱良机,但正是这一点,也使得“银行系”基金在弱市中“抗跌”的特点展露无遗。

如成立刚满两年的交银稳健基金,年化回报超过54%,设立以来总回报率超过142%。这使该基金不仅收获了晨星半年业绩第4的优秀排名,更是在晨星的首次评级中,就被授予两年期五星评级的最高级别。

下一家是谁?成为很多业内人士讨论的话题。2008年以来先后成立了3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业界也一片惊呼:“银行系”基金的第二波浪潮到来。

这种说法不是毫无根据。事实上,除了以上6家基金公司的股东银行,其他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在伺机筹谋成立基金公司。其中,民生银行已经获得证监会批准,可以与外资股东合资成立基金公司。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