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证监会国际部最新披露的数据,在国内已成立的60家基金公司中,有31家属于中外合资系基金公司,占到基金公司总数的52%。
且在这31家中外合资的基金公司中,有16家基金外资出资比例达到49%,占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总数的半数以上。
“合资基金公司在成立之初一般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借鉴成熟市场的经验,但也有一个问题是,中外股东磨合的程度是不是够好,如果不够好,反而会对管理不利。”基金研究专家江赛春这样对记者说。
业绩迥异
根据晨星今年以来基金回报率(截至9月5日)数据,在按60家公司旗下表现最优的偏股型基金进行排行后,可以发现,排名在前5位的基金公司没有1家来自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在前10名中,仅华宝兴业基金、兴业全球人寿基金和国海富林基金分别排名在第6、7、10位。
这表明在今年回报最好的基金中,仅有3只来自于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一向以“借鉴外资优秀的投资管理经验”而自豪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业绩表现平平。
尽管如此,在2007年排名前10名的基金公司中,还是有上投摩根和嘉实两家基金公司属于中外合资基金公司。
根据近3年以来的业绩来看,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业绩遥遥领先于其他合资基金公司,成为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典型代表。
如果按基金成立以来的总回报率进行比较,根据晨星数据,上投摩根旗下上投摩根阿尔法和上投摩根中国优势以总回报率274.10%和256.33%分别排名第5位和第8位。
个别突出
“作为合资公司,上投摩根获得了来自外方股东——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全球投资团队的全方位支持。 上投摩根基金总经理王鸿嫔说。
对于目前像上投摩根(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出资比例达49%)这样的中外合资公司来说,借鉴国外合作方成熟的资产管理经验并加以运用,成为他们在市场中与对手竞争的亮点。
但是,根据基金公司近年来的业绩表现来看,并不是所有合资基金公司头上那一圈外资的光环都那么美丽。
回顾外资参股中资基金公司,还要从2002年末说起。2002年12月27日,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基金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对外开放阶段。”银河证券高级基金研究员王群航表示。
中外合资基金的大门从此对外敞开。
但是,同为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业绩却存在巨大差异。麦肯锡去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有2/3的中外合资企业尚未达到管理资产7亿至8亿美元的收支平衡点。同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业绩的差距也令此类公司开始分出三六九等。
自身缺陷
“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借助外资力量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相比于像华夏、南方这样的业内老大来说,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对我国基金业的冲击力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样大。”江赛春表示。
究其原因,在于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上投摩根未来希望能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产品线,给投资人更丰富的选择和资产配置的余地。” 王鸿嫔在审视公司自身不足时谈道。
目前,上投摩根旗下共有4只股票型基金和2只积极配置型基金以及1只QDII基金即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此外,除上述偏股型基金外,还有2只货币型基金。
相比于其他基金公司旗下的专户理财、社保、指数基金以及ETF基金来说,其基金品种与业务模式略显单薄。并且根据统计,这种情况,在其他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也表现得比较突出。
“多元化业务发展是上投摩根未来的方向,包括社保、企业年金、专户理财等业务。”王鸿嫔表示。
尽管中外合资基金公司要同国内其他基金公司竞争,还需要作很多努力,但是,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仍有值得国内基金借鉴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