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系’基金公司的竞争很激烈,‘银行系’感觉更踏实,就像进了大国企。”工银瑞信市场部总经理秦红直言不讳地说——她之前曾经在易方达、博时等“券商系”(证券公司控股或参股)基金公司工作多年。
在弱市的环境下,与拥有强大股东背景的“银行系”基金相比,多数“券商系”基金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
首先是新基金发行的数量上,2008年以来(截至7月7日)“券商系”共发行股票型基金19只、债券型基金9只,分别占所有新发基金的54%、56%。而国内现有基金公司60家,其中42家为“券商系”基金公司,超过了2/3的比例,是基金业界毫无疑问的主体。这个占据主体地位的群体,显然并没有受市场和监管部门的格外优待。
其次,不少缺乏销售渠道优势的“券商系”基金公司,在募集新基金时遭遇的困境也颇让人感慨。一位华商基金(华龙证券控股比例46%)市场部人士对记者抱怨说,他已经在外出差半个多月了,但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发行难,渠道商不好伺候。”而同期几家“银行系”的新基金已经结束募集。
日渐分化的“券商系”
“券商系”基金的分化已经非常明显。
从规模上看,2007年排名前10名的基金公司分别是:华夏、南方、嘉实、易方达、博时、大成、银华、华安、广发以及上投摩根。除嘉实、华安和上投摩根外,其余7家均属“券商系”基金公司,华夏、博时、南方等管理的资产规模更是超过了2000亿元。
但作为“老十家”的成员,鹏华、国泰、富国以及长盛等4家基金公司却日渐没落,规模排名均在15名之后。长盛基金是没落最快的基金公司,从2002年到2006年,其每年都仅有一只新基金募集发行。
投资业绩的差异也被拉大。华夏和博时稳居前列;而2006年冠军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在2007年的排名降到了第130,今年以来则排第109名,其“堕落”速度令人惊讶。
2007年,华夏基金旗下多只基金取得优异的业绩,9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加权净值增长139.93%,在可比的53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9。其中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红利分别以226.24%和169.42%的净值增长率位居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第一。博时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实现了全年130.46%加权平均业绩增长,基金裕隆以144.4%的年度收益,位列全部封闭式基金第一名。2008年以来,在弱市震荡的环境中,博时平衡配置和华夏回报的业绩依然排在所有股票型基金中的第一、第二名。
究竟是谁造就了华夏、博时这样的“航母”基金公司?又是什么推动着它们日渐分化?基金公司的业绩与股东背景到底有没有关系?
股东实力很重要
股东的“实力”究竟有多重要?我们看看基金公司和其背后股东的各自排名就明白了。
从业绩排名看,2008年以来博时、华夏、东吴、长城、易方达等排名位居前列,它们背后的股东是招商证券、中信证券、东吴证券、长城证券、广发证券等知名券商。
如果说排名还不足以体现股东“实力”的重要性,下面一则传言也许能说明问题。
2007年10月12日,各大基金公司总裁会议在北京举行,监管层在会上表示,一些基金投资的换手率过高,并质疑中国船舶(600150.SH)为何能涨到300元。业内传言,这是监管部门对中邮创业基金公司的点名批评。
传言的逻辑是:中邮创业基金虽业绩斐然,但投资风格过于激进,惯于连续大涨时买入。2007年中邮核心优选以191.51%的收益率,排在所有股票型基金的第二位,仅次于华夏大盘精选。但与此相伴的是,核心优选在2007年上半年高达358.02%的换手率,不但盖过华夏大盘精选256.3%的水准,更远高于206只偏股基金(指数基金除外) 236.41%的平均股票换手率。基于此,中邮创业基金投资总监、中邮核心优选基金经理彭旭主动辞职。而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中邮核心优选在所有股票型基金中排名倒数第三。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华夏基金投资总监、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经理王亚伟的操盘手法与彭旭类似。但两人结局天差地别,一个成了业界明星,一个黯然引退。归根结底,在于华夏基金的背后是证券界“大佬”中信证券,所以少受指责。
股东特征影响业绩
除了股东本身的“实力”,股权变动情况也对基金公司有着致命的影响。那些股东频繁更换、高层内斗不止的基金公司,从长期看,其业绩往往表现不佳。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富国基金与长盛基金。
截至2007年底,富国基金的管理规模仅为573亿元,排在上海基金公司的第六位,与“老十家”身份极不相称,而其业绩也呈逐年下滑趋势。据称,富国基金近几年来规模和业绩一直无法提升的根本原因,源于公司内部复杂、激烈的高层斗争。而长盛基金同样是“老十家”之一,截至今年6月30日的资产规模只有253亿元,旗下10只基金的收益率排名也处在中下游水平。这与高管以及投研团队的频繁变动不无关系。
当然,说到券商股东对基金公司的影响,如果对比一下它们的投资风格,也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根据券商最近公布的中报显示,国泰君安、申银万国、广发证券分别以实现净利润46.46亿元、32.50万元和21.37亿元位列前三,而在牛市中作风激进、引人注目的东方证券则亏损了8.75亿元,排最后一名。相应地,前三家公司控股的基金多排名前列,而东方证券控股的汇添富基金公司的业绩也好不到哪儿去。2008年以来,汇添富均衡增长、汇添富成长焦点名列所有股票型基金第44位、第99位,并且分列二季度股票型基金净赎回的第1名和第3名。
但我们也不要指望股东“抬轿”。一般来说,基金和其背后的券商股东会有某种合作默契,比如券商会帮助基金公司甄选人才、构建投研体系,而基金公司也会想办法帮助股东券商。一些基金公司会在券商公司设立交易席位,通过高换手率,以支付手续费的形式来给券商进行利益输送。
但在基金公司面临困境时,作为与其利益直接相关的券商股东还真不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基民可不要把“解套”的希望寄托在大股东身上。
“在看不清楚大势的时候,大家躲都躲不及,券商怎么可能还会去加仓助力呢?而且基金公司是独立运作,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股东干涉基金公司投资的行为都是违法的。”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王群航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