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推中小企业多方式赴美上市
导语:除了传统的IPO,还有另类的APO,以及让你直达纳斯达克SPAC。三种方式各有优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

9月4日,恒运新媒体集团在财务顾问公司基廷亚洲(Keating Asia, Inc.)的帮助下,完成了一笔800万美元的私募融资,投资者包括Tokio Marine Investment Services(TMIS,领头投资者)、MC资本及公司已有的投资者Northern Light Ventures和Morningside。这是恒运新媒体的第二轮私募融资。

“可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提供海外上市的方式有三种可能,其一是传统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其二是APO(另类公开募股,以及SPAC(特定目标收购公司)。”基廷亚洲总裁卢卡对记者表示。

APO:融资快捷

“鉴于对中国经济目前发展速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的认识,美国投资者非常希望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而美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又是多层次的,使得不同规模的公司都可以获得资本。”卢卡介绍说。APO是近年来诞生于美国并逐步成熟起来的一种新型、复合型金融交易模式,它主要针对美国资本市场和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两者之间潜在的商机,创造性地将私募股权融资与反向收购两种资本市场的业务进行无缝衔接。

据其介绍,中国的小中企业赴美上市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公司董事会方面,中国企业多为家族成员或其他关联人员,这恰恰违背了美国 “独立董事”的要求;投资人的交流方面,中国企业人员多半英语不流利,从而会影响其与投资人的交流以及参与后市场支持;财务管理方面,中国企业的内控普遍未达美国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因此,基廷亚洲往往会通过介绍独立董事候选人、推荐CFO等方式帮助中国企业达标。

“对于我们的财务建议,有的企业执行速度很快,升级主板纳斯达克的速度相应也就很快,与壳公司融合后,通常在12个月内就能完成。”卢卡说。据介绍,与高盛、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等大型投行的最大区别在于,基廷亚洲选择中小企业,融资规模一般在1000万~5000万美元之间,而上述投行的融资规模通常都会更大。

美国的壳公司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交易性壳公司(trading shell),他们都是有经营历史并上过市的公司,具有交易代码;另一种是Form-10无壳公司,这种壳公司通常由律师与投资人创立,定期向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报告,后者也是纳斯达克市场的监管方。

“我们作为这些中小企业的财务顾问,会拥有公司部分股权,并长期帮助企业整改财务状况,不会在其上市后短期内退出。”卢卡表示,基廷亚洲在美国的关联公司会继续向其提供后续市场支持计划,从而杜绝许多小市值股票上市后成为“华尔街孤儿”。

事实上,成功赴美APO的中国企业已不在少数,最早的案例是沃特财务集团(Halter Financial Group)做的深圳比克电池,当时其在美国的私募市盈率达到了11.68%,创下了国内公司上市前私募市盈率纪录。而APO概念据说就是沃特财务集团几年前专门针对中国企业提出来的。

公开资料显示,基廷亚洲选择中小企业的标准为,上市及融资后最低预期市值为5000万美元、净利润至少为200万美元、收入至少为2000万美元、极大的增长潜力、经验丰富且公信力强的CEO和CFO,及其作为美国上市公司所承担职责的理解。

“我们对中小企业的筛选标准其实已达纳斯达克上市的要求,只要中国的中小企业将其所提供的各种建议快速认真地执行,成功APO基本没有问题,转到主板的时间和成功率也是可以保证的。”卢卡说。

SPAC:直达纳斯达克

“其实APO模式的风险还是很高的,”一位私募股权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尝试通过SAP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rporation,特定目标收购公司)方式实现赴美上市。”

据报道,SPAC操作模式主要是由SPAC公司管理人先以信托形式募集到管理资金(资金的95%按规定存到信托账户,直至确定并购目标才能使用),之后在OTCBB(场外柜台交易系统)上市交易,成为新的“壳公司”,并根据美国法律规定的在18个月内(最长不超过24个月)收购重组目标企业,从而达到合并上市的目的。

SPAC一般由经验丰富的私募基金经理或者专业投资人作为管理团队发起,随后在OTCBB市场公开上市募集资金,寻找有潜力的实业公司后与其合并将资金注入,以完成实业公司的上市融资目标,与此同时,也实现了SPAC股东的投资收益。与传统上市方式相比,SPAC集中了直接上市、合并、反向收购、私募等金融产品特征于一体,SPAC公司的实质就是用公募资金做私募交易。

国内最典型的一宗SPAC案例发生在2005年,当时北京奥瑞金种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美国CCAC合并,并迅速转板纳斯达克,完成海外IPO。后者是一家在美国OTCBB挂牌的“空头支票公司”,通过这场短时间、低成本的境外上市并购案例,该公司获得了700%的回报。

这一模式随即在美国市场流行开来。公开资料显示,由于大型券商和可靠保荐人的参与,以及主流对冲基金的需求,2007年SPAC币种占IPO交易数量的25%。2007年65项SPAC交易公开发行,共融资117亿美元,平均融资额度1.83亿美元。

事实上,此前SPAC公司多在美国OTCBB上市,但是今年开始,纳斯达克也似乎开始接纳这一模式了。纳斯达克 OMX集团8月中旬对外宣布,Chardan 2008 China Acquisition Corp.(纳斯达克代码:CACUA)将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将是纳斯达克首家SPAC公司,这家公司从美国资本市场募资,收购中国各行业中有潜力的中型企业。

“以前SPAC公司由于没有实际业务,是不能在纳斯达克上市交易的。这回纳斯达克给Chardan 2008 China Acquisition Corp.开了先河。” 磐天中国资本(Pantheon China Acquisition Corp.,PCAC)合伙人、董事长兼CEO陈大江认为,这也说明纳斯达克正在寻找多种IPO渠道,以吸引中国高成长企业登陆。

不论是之前的CCAC还是未来的Chardan,他们其实都是壳公司,“业务干净,股权简单,目的单纯”,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开辟了另一条融资渠道。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