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8岁的张林(化名)最近非常忙,因为自2008年6月开始,上门找他的证券公司、基金和信托公司络绎不绝,想贷款给他所在的房地产公司。
而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所在的房地产公司,从2006年至今都没有在北京买一块地,没有资金链受困的威胁,又加之地方国资的背景,贷款给他们公司风险较小。
张林生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城,在原来企业被外地企业收购后,他从一个完全没有房地产行业背景的企业高层转变为一家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董事。因为他熟知原来企业的一切情况,并深深了解上市公司转让的一系列手续。
从2006年开始,他们公司就被市场上资深人士指责为“胆小鬼”,因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作为一家有能力贷款并具有很深政府背景的企业,没有一次在土地拍卖会上,拔得头筹。
“我们觉得地价贵得超乎想象”,张林说,“根本毫无理性可言。”
正是这个“胆小鬼”,如今成为了证券公司、基金和信托公司眼里的“香饽饽”。因为手里没有太多地,没有资金链受困的威胁,张林面对送上门的贷款,显得理直气壮。
因为,他们公司拥有的几个项目都是房地产界“特殊商品”,张林的公司上个月不但没有降正在销售的楼盘价格,而且微微上调了价格。对于逆市上扬的举措,他坦言,他们公司在售的楼盘成为周围一片区域内的“独家儿”,购房者想在这个区域内买房,目前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我们不担心资金的问题”,张林强调道,“实际上,已经有几家商业银行找上门来,贷款给我们。”张林所属公司的项目价值显而易见,隶属地方国资委的企业,银行们不担心拿不回贷款。这样的优质客户,自是各银行抢夺的对象。
“这些银行,都了解我们的背景,我们是区里的示范企业,也是纳税大户,区里对我们的支持也是比较明显的,在区里我们甚至可以拿到比较便宜的地。”他这样解释和政府的关系。
目前,张林公司有个项目还没开始建,就已经有几家基金公司有意向整体盘下来,再分租出去。这两年,张林不担心公司的盈利问题,虽然手中土地有限,但他不担心公司未来的盈利后劲。
“我们有现金,可以再去低价收一些资金链紧张的企业的土地,他们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去开发了。”张林说到这,有些谨慎,“据我了解,已经有不少企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机会。”
他说,公司还是需要资金的,只是不是因为资金链紧张,而是因为投资所需,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他们要逆行。别人因为之前的不够谨慎,而要被市场淘汰时,却是他们做大做强的好时机。张林并不否认,自己也是个机会主义者。